今天,美俄在乌克兰的博弈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的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政治漫画(如下图):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主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目的是在于利用中国牵制和制约苏联,以便在对苏斗争中取得积极主动权。
--丁见民《美国主动改善中关关系的影响》
材料四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中"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91年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才宣告结束?
(2)材料二的漫画有助于我们探究当今哪一国际组织成立的最初原因?
(3)材料三中"主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率先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美国总统是谁?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出冷战的影响。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历史人物的探寻,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宝贵财富。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史料一: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
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广。”
史料二: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
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史料三:梦想要成真,更须坚韧不拔的毅力。
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请回答:
(1)这里的“文武制度”指什么?
(2)为“自强”,李鸿章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写出这种探索失败的标志。
(3)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
(4)为此,他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
(5)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6)1934—1936年,他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怎样的考验?
(7)毛泽东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得以“成真”的标志是什么?
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材料二: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社2014年1月2日电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2)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3)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4)为什么将“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5)请你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措施,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2009年2月12日,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中国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1分)
(2)材料二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1分)这次改革后,日本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通过这次改革日本避免了什么危机?(1分)
(3)材料三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材料一、材料二所述措施表明了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5)综上所述,这些措施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1分) 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材料二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回答:
(l)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次革命在交通领域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3)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观察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建筑是英国议会所在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对英国崛起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2)
(2)图二是《独立宣言》签署的场景,那年美国刚刚成立。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写出二件即可)
(3)图三中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被火树银花所映衬,记录了法国国庆日隆重喜庆的场面。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在1789年的这一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受到了哪一思想的影响?宣告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是哪一事件?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