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D.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文章第五段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为两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柔软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的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他们的子孙携到天崖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着你。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以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没有了。她以一种柔软继续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萎地,而更多像她这样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生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喷涌而出,静坐下边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得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做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疾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是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的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抱持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势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气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的更清晰了。
文章开头对对芦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作者为什么要写“出家的妇人”和“上一辈的教书先生”?
根据文意概括出芦苇和木麻黄象征的生活方式。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芦苇的原始之性指芦苇枝干柔韧,随风俯仰而不会折断;也指芦花毛茸蓬松,种子能够随风远播。
B.作者不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而是另辟蹊径,从芦苇的柔软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柔软是对待人生对待自然的一种智慧。
C.通观全文,作者最后说自己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的原因就是那些柔软的芦苇。
D.作者的人生策略是做站在安全处的旁观者,不参与世间的一切竞争。

E.文章不仅用芦苇作为文章核心内涵的寄寓物,还用松竹梅木麻黄与之对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近年出土的印纹陶器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懂得了压印的方法,在陶器上面印成几何纹、水波纹、绳纹、席纹等等不同形状的花纹了。到了战国时代,印章开始出现。最初人们在捆扎简牍的绳结上抹一层泥,在泥上加盖印章,作为封口的印记。
印章上的文字,有的是凹下去的“阴文”,有的是凸起来的“阳文”,都是写的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印章通常只有三四个字,大约到了东晋时代,曾经有过一种刻着一百二十个字的大木印。印章最初都是印在泥上的,后来逐渐改印在纸上。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石刻文字。东汉时代,政府曾经在洛阳把经书刻在四十二块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这便是有名的《熹平石经》。起初人们只是照样摹写,后来有人用湿纸贴在碑上,然后再用墨轻轻地拓,纸上便出现了黑纸白字的拓本。这种技术叫做“拓石”。
印章和拓石,是印刷术的先驱,这些方法导致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通常是用梨木或枣木板,刻出凸起的阳文反字,再把墨涂在文字或图画的线条上,然后铺上纸,用棕刷在纸上刷印,这样便印成了白底黑字的印刷品了。
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一般学者大致同意发明于唐朝,但在具体年代上,还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明朝史学家邵经邦《弘简录》上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刻本书,是唐太宗所刻印的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刻书的年代大约在贞观十年或者稍后一些。当时,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大量印造普贤菩萨像,散施四方。唐朝贞观初年,政治安定,农业生产相当发达,社会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的文化生活也随着不断提高。加上中国的汉字自从魏、晋时代改用楷书以后,到了唐朝已经稳定下来。这种楷体字易写易认,刻字工人刻起来困难较少。这些条件都是雕版印刷术出现的有利因素。
关于印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陶器上面印成几何纹、水波纹、绳纹、席纹等等不同形状的花纹,这是我们祖先用过的压印方法。
B.最早的印章出现在战国时代,最初是作为封口的印记。经历了从印在泥上到印在纸上的发展过程。
C.印章的字数通常很少,大约到了东晋时代,曾经有过一种刻着一百二十个字的大木印,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
D.阴文是印章上凹下去的文字,阳文是印章上凸起来的文字,都是写的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

根据文意,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熹平石经》是东汉时人摹写经书的标准读本。
C.拓石技术拓出来的都是黑纸白字的拓本。 D.拓石技术一定要用到湿纸和墨。

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学者都同意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只是具体年代说法还不统一,所以还是一个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B.我国最早的刻本书是唐太宗时刻印的《女则》,它见于史书的记载却是在明朝。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除刻书外仅用于印造普贤菩萨像,这是玄奘法师用来传播佛法的,同时使得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播。
D.雕版印刷术在借鉴印章和拓石技术的基础上,加上唐代稳定使用易写易认,刻字工人刻起来困难较少的楷体字,导致了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望庄
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我不是村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⑪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⑫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⑬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好大的风。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⑭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⑪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
①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拥有了跟随自己一生的属相。这种习俗到底从何而来??记者就此请教了几位民俗学家。
②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认为,古人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生肖,是基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排序也颇有说道。十二种动物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六畜”、野生动物和代表吉庆的虚构动物——龙。其中,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头一对反映的是麦黍文化,老鼠繁殖能力强,符合古人人丁兴旺的最大愿望,故居首;牛劳作得丰收,居次位。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折射渔猎文化。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龙蛇代表稻作文化,龙居五,暗合“九五至尊”,蛇形长圆,合六六大顺之意。后六位跟人关系也很密切,其中,猴与人形似,居九之尊,猪有“肥猪拱门”福气到家之意,用以收尾,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
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任王作楫则另有倾向:“鼠咬天开,子时老鼠最活跃;牛善犁地,丑时牛正忙于反刍;寅时老虎出山觅食,卯时玉兔月宫捣药,辰时蟠龙行云布雨,巳时灵蛇捕猎归洞,午时马飞驰,未时羊上膘,申时猴啼跃,酉时鸡上架,戌时狗守夜,亥时猪酣睡。”他特别强调,谈论十二生肖的起源,不能忽略其与昼夜十二时辰的配属关系。
④“十二生肖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代代古人文化积淀、不断认识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从《诗经》、《左传》里的雏形到东汉《论衡》基本形成,它被植入了深厚的天文学背景,也和物候变化、时序更替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吴裕成介绍。
⑤在学者们看来,无论十二生肖的来源有多少种不同的传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这十二种充满灵性的“动物精灵”来充当人的属相,蕴含着先民们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与感悟,饱含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与动物亲善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⑥十二生肖的体系一经形成,不但客观上起到了趣味纪年、用生肖符号强化记忆的作用,指导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而且很快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反馈和充实了中华文化本身。用吴裕成的话说,生肖本身是“中华‘文脉’上开出的花,却也五颜六色地装点了民族文化的绿草地”。
⑦比如传说故事和诗词歌赋。几乎每种生肖都被人们编进传说、纳入笔端,结合其不同特质,惟妙惟肖,寓意无穷。老鼠成亲、玉兔捣药、伯乐相马……通过这些故事和描述,人们把属相和一定的人生仪礼对应起来,解释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例如,西汉初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称赞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还送它一个“雅禽”的美称。还有很多属相被写进了传世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里的灵猴、憨猪、骏马,就成为中国读者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之一。很多文人还专门写下生肖诗,不但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还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令人称妙。
⑧当然,不可否认,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习俗里,也有不少蒙昧迷信的成分;今天,在品评生肖时,应该把握其主流。这一点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让这种“吉祥文化”和“祥和传统”发散出永久的魅力。
⑨“属相作为每个人相伴一生的动物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出生符号,也是美好的吉祥物,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祝愿和祈求。这种心态能够产生正向、积极的力量,对人的生活有所助益。”赵书认为。
⑩今天,十二生肖还以其鲜明形象、富有趣味的特征而走出国门,日渐受到各国人民喜爱。例如,很多国家开始发行生肖邮票。小小方寸间,中华情意浓。
(选自2012年2月1日《光明日报》)
第②段中,赵书说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是因为
第⑦段举了大量的例子,这是为了说明
文章题目为“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根据文意,“大智慧”是指。
请根据文意,写出第①段中记者采访民俗学家所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书认为十二生肖源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B.王作楫认为十二生肖只和昼夜十二时辰不同动物的活动有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没有关系。
C.根据吴裕成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断,《诗经》里已经有了关于生肖的记载。
D.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就是把握了生肖文化的主流。

原文附了一幅今人画的《十二生肖图》(如下)。请选择其中的任意一张生肖图,为其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