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约翰·w·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 |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 |
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 |
B.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谨 |
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 |
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 |
唐诗曰,“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宋词云“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嫩曲罗裙胜碧草”。唐宋两代人们审美观的不同,主要是由于()
A.程朱理学的影响 | B.专制集权的巩固 |
C.封建经济的发展 | D.对外交流的频繁 |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知行合一” | B.“心外无理” |
C.“格物致知” | D.“经世致用” |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
B.汉代中期国家法制开始规范 |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