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的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把创造经济财富作为目标本身,而是使它首先服务于社会团结,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持国家的稳定,“福利国家”由此而得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以知识经济的全面勃兴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作为其不断深化的表现。……资本的流动会影响福利国家的税源,人员的流动会对主权国家内的社会再分配和福利国家功能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而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则又会引起外来低价产品在福利国家进行“社会倾销”。……
 (福利国家)开始了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改革实践,一是注重人力投资,而不再只是直接提供经济帮助。……政府必须在保障公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关心其精神状态……以“福利社会”逐步代替“福利国家”……
 ——《论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冲击及其改革之路》
 材料二 1951年春,张朝辉在甘肃省山丹县一个乡镇小学当老师。那时工资还是供给制……同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1988年3月,张朝辉的二女儿张爱荷成为山丹县化工厂的一名合同工。按照1986年国家对国营企业合同制工人养老实行社会统筹的规定,她要按月交纳养老金。三年后“社会福利社会办”被明确提出,从此“社会办福利”成为市场改革之后的社会保障主流。……在社会保障改革刚开始的几年中,对张家人的影响并不大。真正的影响,可能要从1993年算起。“那一年,工资一下子涨了五六百,但不久后就开始交住房公积金,是基本工资的5%。看病也不全报了,……而且从那以后,看病花的钱就越来越多了,药也越来越贵了。”
 2009年7月,张朝辉的孙女张静,开始在北京的一家网站上班。在聘用合同中,写着她享有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同时,随着新农保政策的出台,全民普惠式的社会保障曙光,正在一点点显露。
 ——《普通一家人的社会福利60年变迁》
 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和中国各采取了什么福利政策,并分析形成原因。
 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福利政策分别做了怎样的调整,并分析原因。
 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欧洲的统一不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摘自《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材料二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851年由英国创办首届博览会。
 关税与贸易协定1947年由美国发起创立,1995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社会主义新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易组织,并申办成功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材料三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70%都在发达国家之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根据联合国去年的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了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共体”正式成立时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怎样?
 (3)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谈一谈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2009年2月2日
 材料三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
 材料四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观察地图并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所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一组图片
 材料三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内容?
 (2)据材料三回答当时苏俄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对计划和市场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时 间 | 
   职 位 | 
   基本职权 |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