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
|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
|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
|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
| D.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 姓名 |
称号 |
思想家 |
|
| 籍贯 |
福建泉州 |
主要思 想主张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抨击道学,反对礼教 |
| 生卒年 |
1527—1602年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