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
B.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美国控制 |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 B.唐代的三省长官 |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D.清代的军机大臣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 | B.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 C.商周时期 | D.秦汉时期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