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 A.英荷战争 | B.抗日战争 |
| C.巴黎条约 | D.一国两制 |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毛泽东早在1919年11月发表文章号召青年男女:“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对该文章发表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社会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②中国社会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③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婚姻崇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残余存在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一材料
| A.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B.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
| C.描述了全国各省份独立的概况 | D.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唱反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鲁迅描述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抵制 | B.中国社会对封建小农经济的维护 |
| C.中国对西方文化习俗的排斥 | D.中国社会对西方侵略的反抗精神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205 |
43 976 39 511 |
| 广东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密度北方超过南方B.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C.国内工商业市镇的迅猛发展 D.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