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今窃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 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 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