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⑴材料一中罗斯福“明智试验”的背景是什么?“明智实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
材料二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⑵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⑶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1943年2月,美国总统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
⑷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
“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
“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
(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综合探究题。
探究一:诗史证历史
(1)史料互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提取上图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得出互证的结论。
探究二:数据探历史
——摘编自欧阳萍、方文《19世纪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其影响》等
(2)经济发展是各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指出上图中至少三个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探究三:辩证论历史
1866年,外交官张德彝在日记中写道:从牛津乘火车赴伯明翰“沿途烟简丛立,高皆数丈,黑烟冥冥,直冲霄汉”。
——摘编自张德彝《航海述奇》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埃及收回由英国把持的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主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交通发展”,自拟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价值正确,史论结合,辩证论述,结构完整)
人类文明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请结合所学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任选一个或从整体上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能读得懂多深刻的历史,就能看得见多遥远的未来。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
(1)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选一则史料,写出史料类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示例:史料序号:①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历史信息:该史料实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2)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请在材料中选择至少两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所反映史事之间的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与世界”,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