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C.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 D.《双十协定》的签订 |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
|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
|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
《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
| C.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
》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
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
|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
|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
|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