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
|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
|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 A.林则徐 | B.魏源 | C.曾国藩 | D.李鸿章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 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 B.经世致用的学风 |
| 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 | D.唯物主义的思维 |
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 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 |
| 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
| 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
| 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