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虽然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发达国家仍保持社会稳定,其原因主要是
| A.政府推行以工代赈 | B.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
| C.第三产业日渐发达 | D.实行“人民资本主义”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 A.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
|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
|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
| D.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
|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
|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
|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
|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
|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
|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
|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
|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
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荷兰的曲线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