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西交通之路
(1)开通这条"中西交通之路"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 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经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试举一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材料三 他率领的船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远洋航行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他"是谁?
材料四 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
--《清高宗实录》卷550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三相比较。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表示: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秉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联运亚欧两大市场,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两国应该加强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材料阅析
材料一:“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不能让死去的人白白牺牲,要让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演讲》
材料二:1804年3月,在拿破仑的亲自干预下,法国正式颁布了一部法律文献。它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它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材料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介入南联盟的内部矛盾,并轰炸南联盟。战争造成数千名军人和平民被炸死,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最早体现于美国的哪部文献?后来法国大革命初期也颁布了类似的文献,其名称是什么?
(2)美国内战中林肯颁布的哪部文献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从而使北方军队获得了雄厚的兵员?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林肯作出简要评价。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对内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同时对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战争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威胁人类进步与和平的因素是什么?
(5)你如何评价西方国家以自由和人权为由发动的战争?
史料浩如烟渺,很多历史爱好者为此望而生怯,进而退却。而对于这已离我们远去的历史,我们可否用其他方式去探寻其真实面目呢?今天我们一起出发,依据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经典歌曲及新闻,用不同的方式来走进这段历史。
步骤一: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
材料一:
(1)请写出上述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步骤二:品歌词——体会不屈的抗争
材料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分党,不分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待到最后胜利日,世界的和平见曙光。
(2)材料二是《游击队之歌》,它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抗敌的必胜信念,在抗日的战 场上我们越打越坚强。请分别举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两个著名胜利战役的名称和两名抗日英雄的名字。
(3)歌曲中唱道“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请问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条,2分)
步骤三:看新闻——把握中日关系现状
材料三: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次,且大部分是青年人,而参观日本的和平展馆的人每年却只有50万人次左右。
材料四:《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再现“遣唐使船”,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纪念,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4)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分)
(5)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自古便已有了联系,请你谈谈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观察下图
请回答:
(1)请写出A、B两个时代的名称。
(2)图①、图②中的科技成果分别是谁发明的?图③反映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3)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在图③所示领域也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4)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向“距离”挑战的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
材料三 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三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当今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某中学初三一班的同学们精心收集了一些珍贵图片,重温历史,向祖国母亲致敬。请你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三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图四为乔冠华:1971年11月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时开怀大笑的场景,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图四与图三相比,中国的外交结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图片最能反映出我国全面融人世界经济,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