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正确定位,是历史上成功范例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近代史上,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潮流所向。 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某同学为了把握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的时代潮流,根据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示意图,请你帮助完成。

(2)国家篇:英国的荣光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回答:“历史性的转变”指什么?英国之所以能够抢占先机的原因有哪些?
(2)人物篇:华盛顿的智慧。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一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解读华盛顿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怎样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说出图①所对应历史事件期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西式学堂的名称。指出图②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指出图③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四个事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何特点?
(4)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请回答: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改为:
错误二:;改为:
错误三:;改为:
(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
(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

魏晋时期,既有国家分裂,但也有经济迅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官渡之战挫袁军。”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请回答:
(1)材料一称赞的是(人名)?“袁军”是指领导的军队?
(2)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与北魏哪个皇帝的改革有关?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景?从材料中找出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
(4)从材料三南北经济的发展原因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著名的关口——玉门关遗址(见图)

材料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西汉时把材料一中“玉门关”以西地区称作?该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公元前年?管辖这一地区的机构叫(机构名称)?(3分)
(2)汉武帝派向西出使形成了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城市)?(2分)
(3)你认为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现实意义?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永恒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第一篇章适应自然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两幅图片

(1)和材料一住山洞比,材料二中远古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变成住
(2)材料二中图一房屋是原始居民建造;图二房屋是原始居民建造。
第二篇章利用自然
材料三“尧时,水……滥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下》
材料四四川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余秋雨《文化苦旅》
(3)材料三反映了尧时存在什么严峻的问题?谁为治理此问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4)材料四指的是哪项“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什么美称?
第三篇章感悟自然
材料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不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梁惠王上》
(5)材料五体现了孟子“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主张,对你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