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通电能分解,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
D.20mL水与 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 |
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银。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CaCl2溶液 |
稀盐酸 |
过量碳酸钙、过滤 |
B |
KOH溶液 |
KCl |
适量稀盐酸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
D |
O2 |
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用石灰水、铜片、盐酸、碳酸钠、石灰石五种物质进行下列实验,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A.制氢氧化钠 | B.制氯化铜 | C.制二氧化碳 | D.制生石灰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制备氢氧化钠溶液:将饱和的Na2CO3溶液与过量的石灰水混合后过滤 |
B.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碱性较强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电影《黄金大劫案》上映后,里面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液)溶解黄金的剧情引起了广泛的热议。黄金溶解在“王水”中形成HAuCl4(四氯合金酸),没有氢气产生。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王水”溶解黄金是化学变化;②金比氢活泼;③HAuCl4中,Au的化合价为+3价;
④可以将pH试纸伸入“王水”中测其酸碱度;⑤“王水”可以用铁质容器盛装。
A.①④⑤ | B.①②③ | C.③④⑤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