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字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 A.春分 | B.夏至 | C.秋分 | D.冬至 |
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若黄赤夹角变大,则( )
| A.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 |
| B.温带的范围变大 |
| C.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 |
| D.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
读图,中国纺织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 A.毛纺织业、棉纺织业、丝绸纺织业 | B.棉纺织业、毛纺织业、丝绸纺织业 |
| C.毛纺织业、丝绸纺织业、棉纺织业 | D.丝绸纺织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 |
三类纺织业均有分布的省区是()
| A.广东 | B.四川 | C.新疆 | D.浙江 |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盆地适宜种植的果树为()
| A.苹果 | B.芒果 | C.柑橘 | D.香蕉 |
该盆地与外界联系的铁路有()
| A.宝成、成昆、湘黔、焦柳线 |
| B.川黔、襄渝、成渝、西康线 |
| C.兰青、兰新、包兰、南昆线 |
| D.宝成、成昆、襄渝、川黔线 |
下面是地图上的一段纬线,这段纬线穿过我国某地形区,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是()
| A.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
| B.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 |
| C.河漫滩畜牧业、灌溉农业 |
| D.农耕区畜牧业、生态农业 |
该地区粮食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 B.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
|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 D.垦殖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
该地区的农田、村镇和城市多分布在()
| A.青海湖和察尔汗盐区周围 |
| B.柴达木盆地边缘的绿洲 |
| C.公路和铁路沿线 |
| D.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
下图示意我国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
2000~2050年,我国()
| A.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 B.中年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
| C.老年劳动力人口数量波状上升 | D.2040~2050年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
暗筒式日照仪主要通过感光纸的感光历时记录日照时数。读“某高原日照变化趋势和分布”图(单位:%·(10a)图中空心表示增加或未变,实心表示减少),回答下列各题。
对图中日照变化区域差异,最恰当的描述是()
| A.平均海拔最高的东部地区变化最大 |
| B.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变化最大 |
| C.相对高度差异显著的地区日照变化最大 |
| D.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变化最大 |
近45年来,该地区无论是总云量,还是中低空水汽条件的变化都很小,则导致其日照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年受准静止锋冷气团控制,云量较高,日照显著减少 |
| B.全年受准静止锋暖气团爬升影响,降水增多,日照显著减少 |
| C.全球变暖,热带北移,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
| D.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工业化进程较快,大量气溶胶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