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城市等值线图,图中甲、乙、丙、丁线为城市主干道。读图完成下列问题。若图中曲线为等时线,则车速最快的干道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若图中曲线为等时速线,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时速线越密集,则时速越快 |
B.沿甲干道,因居民点较多而车速最慢 |
C.沿乙干道,因交通通达度差而车速较慢 |
D.由市中心向外,因车流量逐渐减少使车速加快 |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下列问题。“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 | B.水路 | C.铁路 | D.管道 |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A.粉尘污染 | B.地面下沉 |
C.酸雨 | D.煤烟污染 |
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A.纺织 | B.食品 | C.飞机制造 | D.钢铁 |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16~18题。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
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B.荒漠化 |
C.盐碱化 | D.沙尘暴 |
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 |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
C.植被较少 | D.蒸发量增大 |
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
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
下表为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1—2005年有关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61年 |
2005年 |
|
耕地面积(km²) |
400 |
521 |
森林面积(%) |
36.79 |
20.46 |
气温年较差(℃) |
24.1 |
27.6 |
年降水量(mm) |
1369 |
1087 |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m³) |
7.1 |
8.2 |
水土流失面积(km²) |
61 |
108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9.6 |
11.9 |
人口(万人) |
41.5 |
60.1 |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 B.人均森林面积 |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
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