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复电习近平表示:“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希望贵我两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与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复兴中华民族,促进两岸永续的和平与繁荣。”马英九的电文表明( )
| A.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九二共识”前两岸已实现“三通” |
| C.两岸都赞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 D.两岸的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 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
|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到“上升”的转折时期。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沉沦”和“上升”的转折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运动 |
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一规定折射出日本的实际目的是
| A.从清政府手中割占朝鲜 | B.废除清朝与朝鲜国间的条约 |
| C.迫使清朝承认朝鲜的独立 | D.奠定日本独占朝鲜的基础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 B.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发展 |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 D.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指出:“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中,英国政府及其代理人利用潮水般涌入中国的非法鸦片,榨干了中国国库中的白银储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使这个国家破产。”这一分析
| A.对鸦片输入性质的认识不合理 |
| B.对鸦片输入终极目标认识不正确 |
| C.没有指出英国改变贸易逆差的目的 |
| D.没有指出英国输入鸦片的危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