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 B.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
|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
《民报》创刊于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据此分析
|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 |
| 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
| 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
| 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 |
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
|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
“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箱炮。这里说明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
|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
| C.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反差 |
| D.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读下图,从1750年到1865年,这是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获取了大量殖民地,掌握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
| B.持续的社会政治运动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 |
| C.最早开始并完成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 |
| D.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