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上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水污染严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秸秆还田
③加强交通建设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在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中,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提高环境效益的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开发力度 |
B.发展交通,提高运输能力 |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
D.加强对资源的加工转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图“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完成题。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 B.技术 | C.信息 | D.劳动力 |
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粮食 | B.工业成品 | C.矿产品 | D.技术 |
读图“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题。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资本过剩、污染严重 |
B.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
C.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
D.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 |
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A.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 |
B.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
C.第一、二产业发达 |
D.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 |
图是“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a)”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b)”,读图完成题。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 B.水土流失 | C.酸雨危害 | D.大气污染 |
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
C.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 D.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 |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结合图回答题。A区域湿润系数是:
A.小于0.05 | B.大于0.05 |
C.等于0.05 | D.无法判断 |
B处湿润系数与周围地区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影响不到,降水少 | B.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 |
C.地处盆地,对流旺盛 | D.山地降水多,蒸发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