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异国秋思
庐 隐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近吉祥寺去看秋景。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步地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眼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使她们乐游忘倦。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酷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唉!这仅仅是九年后的今天。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我们便向前面野草漫径的小路上走去,忽然听见一阵悲恻的唏嘘声,我仿佛看见张着灰色翅翼的秋神,正躲在那厚密枝叶背后。立时那些枝叶都悉悉索索地颤抖起来。草底下的秋虫,发出连续的唧唧声, 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凄冷;不敢向前去,找到路旁一张长木凳坐下。我用滞呆的眼光,向那一片阴阴森森的丛林里睁视,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潺湲碧水了。水上绉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不知不觉叹道:
“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当然是无人想起的。不过,我们却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渴望得些好消息呢!况且我们又是神经过敏的,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呵!北海的风光不能粉饰你的寒伧!今雨轩的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深深眷念祖国的我们,这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最后是被秋风吹冷了。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
答: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答: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
B.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
E. 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 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 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 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 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 文化中国。 (摘自 2014 年 01 月 06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 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 设者应有的态度。 |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 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关于鲁迅
李健吾
①鲁迅不要他的子侄去做空头文学家,解释可以各式各样,但是,我们的线索要是不过分谬妄,下面柏得尼依的诗或许正是他的本意:“谁若喧嚣地追求空头的荣誉,谁若装腔作势夜郎自大,在傲慢的宣言里放些屁话,而成日的,成日的,成日的,不事阅读,那谁就是蠢东西。”
②苏联文学顾问会告诉我们,诗人有意讽刺那些把文学看做轻巧工作的人们。在我们今日把任何纸上的东西夸作文学作品的时代,他的警告十分值得我们思味。鲁迅还要积极,进一步指点我们:“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我们活在人世,必须有所作为,同时这些作为,也要能表 示不是欺己欺人。我们待人要诚实,对自己要忠实。一个人难得是一个完人,缺陷不是一种耻辱,才能的限制反而形成我们良心的安宁,事业的光明。所以真正的工作者,尤其是在文学上,具有丰盈的自觉,体会一己的狭隘,希冀远大的造诣,不声不响,积聚精神的糇粮,时刻准备万里长征,要在足之所至,留下碑亭一样不朽的遗念。鲁迅便是这样一个榜样。到死也在苦苦译作,他却把自己说做“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让我们学学逝者的谦虚和他的勤慎。他要求世人忘记他, 我们不便预言他的作品是否全部永生,至少他精神方面的教训将要(而且现在已然)活在我们后生者的心头。
③看看我们目前,写不上十个短篇小说,不等世人和时间的评价,便已然自命做小说家或者作家,其实顶多也只是短篇小说家而已。虚荣骗我们僭越,僭越把我们扮成了一个小丑。我们小心自己做了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一天到晚摆些“装腔作势”的姿态。
④在这文学商业化报张化的时代,真金和假金发出同样光辉,恒星和流星同样在刹那里存在。我们手酸了,眼花了,得到的往往只是厌倦。什么都沦落了,便开始欣赏和接受。便出现一种普遍的焦 急和失望。因为焦急,我们喊出孩提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因为失望, 为我们就各行其是,不再探索生命新的形体。一者忽略学习,一者沉湎积习。
⑤鲁迅是少数屹然不动者中的一位。经过二三十载的摸索,怀着一种反抗的心情,追求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虽不能摆脱阿 Q 的时代,但他知道他是一个先驱者,应当尽他先驱者的任务。他开山劈路,把路留给他属意的青年,并且把世界的杰作介绍给全国同胞,是一件为民族未来着想的事业。
⑥爱护小说心切的人,往往责难鲁迅放弃小说的写作。但是,鲁迅,甚至于爱护鲁迅的人,却很少解说这有趣的现象。诽谤他的,每每以为他的想象枯窘了,所以他放聪明些,便不写了。实际,如今鲁迅去了世,任谁猜谜说梦,都难免“小人”之讥。
⑦不想坠入这诽谤的恶例,我们暂且提出几个假设。他政治的见解不容他创作:文学出自深切的经验,而他的过去就他看来不值一文,他不能从正面下手。从正面下手,他首先缴械:他热情洋溢,而世故把他的热情逼进去;所以他冷酷,因为太热情;谩骂,因为太爱惜;讽刺,因为太清醒。他用《故事新编》结束他小说家的生涯,便是一个悲壮的证明。他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不和他一样,不和别人一样,另一只脚踩在陈旧的世纪。他的光明映出他的影子,没有影子的光明属于那些为未来而在现时挣扎的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以为杂文更切急需;他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 杂文的效验来得快,也来得广。结论就是他重视革命事业,甚于文学方面的成就。他特别提出章太炎的革命功绩,便是一个证明。他的方面和视野太广,在他的内心形成一种冲突,不安定,因而相互抵消:其中胜利的便是杂文所需的力量,一种碎裂,仿佛地雷的爆炸。
⑧这些心理的解释,也许都无一是。其实为什么他放弃小说的写作,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问题找出相当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事写杂文?为什么他从事翻译小说?把前面提出的几点揉搓在一起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一些线索。和一切先觉者的存在一样,这是一出悲剧。他是一个撒种子的人,收获留给未来。
⑨他的传记者一定会说给我们知道的。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鲁迅不愿让子孙作空头文学家,不让它们追求空头荣誉,希望他们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要忠诚无伪,不能自欺欺人。 |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不能没有作为;一个人可以有缺陷,但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追求事业的光明与伟大。 |
C.作者认为,鲁迅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谦虚勤恳,工作认真不知疲倦,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工作者,为后人留下了丰盛的精神财富,因此鲁迅依然是我们的榜样。 |
D.本文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高度概括鲁迅的一生成就,告诉读者鲁迅一生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高度赞扬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
E.作者认为,那些刚写了几篇短篇小说便自命为小说家或作家的人,不过是虚荣心极强,喜欢追求空头荣誉,喜欢装腔作势,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而已。 请你为①~③段和⑥~⑧段各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要超过 10 个字。(6 分)
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放弃小说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6 分)
鲁迅为什么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对此的看法是什么?请你说说我们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笛 梦
[瑞士]黑塞
“过来,”爸爸说,一边递给我一支骨制的小笛,“拿去,你涉足远方他乡,向人们吹奏的时候,不要忘记老父。现在正是你面向世界学本领的好时光。但愿你永远吹奏悦耳动听的歌曲。”我那亲爱的父亲当过音乐教师;他想,只要我一吹响这可爱的笛子,那么我凡事就会称心如意。我才不相信他说的教呢。因此我谢绝了笛子,随后便告辞起程了。
我一路放歌,树木、花草、河流、小鸟、蜜蜂都频频向我致意。这时,从树林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她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篮,金发的头上戴一顶宽沿草凉帽。“你好,”我对她说道,“你上哪儿去?”“我去给收庄稼的人送饭,你呢?”“我要去见见世面。”“哦,是这样。那么你究竟会什么呢?”“我会唱歌。各种各样的歌都会。”“是吗?那你就唱一首吧!”“好的,不过你得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布里吉特。”
接着我便唱起来戴着草帽的美丽的布里吉特的歌儿,唱着花儿伴随着她,唱着香风跟随着她,以及她所有的一切。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并称赞唱得好。我对她说我饿了,她便揭开篮盖,取出一块面包。我们便在草地上坐下,我吃我的面包,她双手抱着膝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再给我唱一首歌好吗?”我吃完后她问道。“我很愿意。唱个什么歌好呢?”“就唱一首悲哀的歌曲,唱一个失去财宝的姑娘。”“不,这我不会。这种歌儿我一无所知,再说也不应该唱悲哀的歌曲。我永远只唱令人高兴,亲切可爱的歌曲,这是我父亲的教导。”“难道你连爱情的歌儿也一窍不通吗?”她问道。“爱情方面的歌?会的,这是最美的歌儿。”
于是我便唱起阳光爱罂栗花的歌儿,唱到阳光同它们尽情玩耍,尽情欢乐。接着又唱一个姑娘,长着一对褐色的眼睛,来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唱歌,姑娘给他吃面包;可是他对面包已经索然无味,想得到那少女的亲吻,还想一个劲儿地看着她那一对褐色的眼睛。
这时候,布里吉特俯身朝我凑来,我的嘴同她的嘴碰到了一起,我看着那两颗离我十分近的褐金色的星星,里面有我的影子和一对草地上的野花。“世界多美丽啊,”我说,“父亲的话对极了。不过我现在要分担你的活儿。” 我提起她的篮子,边走边唱歌,她兴高采烈。 过了一会儿,布里吉特站住了,并紧紧握着挎在我手上的篮把儿。 “现在我要上山了,”她说,“我们有好多人都在那上边的地里干活呢。你呢,去哪儿?不和我一起去吗?”
“不了,我不能一起去了。我要走向世界。非常感谢你的面包,布里吉特,还有你的亲吻。我会想着你的。”
她接过篮子。此时我怀念起她来了。那么美好可爱,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凄的味儿。我慌忙说了声“再见”后赶紧朝山下的一条路上跑去了。
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磨坊,磨坊边的河上泊着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位汉子,他独自一人,像是在特意等我似的。我刚一上船走到他的跟前,那船便飞也似的离开了河岸,朝下游漂去。当我问他我们去什么地方时,他抬起那对黯淡的灰眼睛朝我瞟了一眼。“悉听尊便,”他闷声闷气在说,“到河的下游去海里,或者上都市,你只管吩咐,这都是属我管辖。”
“那么你是国王啰?” “也许是吧。”
这位严肃的灰眼汉子使我生畏。我们的小船朝前疾驶,河水无声息朝后逝去。我欣然唱起来:有一条小河,载着许多小船,映着太阳,河岸两边的人喜气洋洋。
那汉子表情木然,我唱完歌时,他仍旧打着盹儿。过了一会儿,他竞出乎意料地唱起歌来,而且也是唱小河。他的歌声优美动听,比我洪亮有力,不过听来完全是另一种调儿。
小河在他的歌里却成了放荡不羁的破坏者,它从山里来,凶猛而狂暴;它不屈服磨坊的碾磨,它要摧毁桥梁,仇视驾驶在它头上的每只船只,而它那汹涌的波涛和绵绵的绿色水藻里却洋洋得意地飘荡着溺死者的白色身躯。
我讨厌这些歌词,尽管音乐是那么的动听和微妙,以至使我神魂颠倒,心绪不定。根据他的理论,那么世界也并不如同上帝的心一样是善良和光明的,而是模糊和充满苦难的,是邪恶和黑暗的;如果树木哗哗作响,也不是因为欢乐,而出于痛苦。
船儿一直往前驶去。我们投下的身影越来越长,我唱的歌儿听来也愈加黯然失色,他把世界唱得更加神秘,更加可悲,不由得使我也变得更加拘束和忧心忡忡起来。我颇感扫兴,后悔没有留在岸上,待在花丛前和美丽的布里吉特跟前。
这时天色暗了,我也停止了歌唱。而他却又唱了起来,歌声满怀悲伤,却又美妙动听和通俗易懂;他所唱的爱情歌儿,令人忧郁和不安,仿佛人们都是在痛苦和热恋中迷乱而又悲伤地探索着爱情,同时又在互相折磨和绞杀。我侧耳倾听着,简直是在悲戚和痛苦中游历。
“这么说,至高无上的和尽善尽美的不是生而是死啰?我请求你唱一首关于死亡的歌曲!”他果真唱起死的歌儿来,唱着得真是好极了,比我先前听到的还要好。可是在他的歌里,死也不是尽善尽美、至高无上的事,在它那儿同样也得不到慰藉;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热恋中的爱情纠葛一样,永恒不变。
我仔细听着,心情变得格外的平静。他向我投来意味深长的一瞥,目光中似乎含有一种悲切的善意,灰色眼睛里充满着痛苦和对世界美景的憧憬。他朝我粲然一笑,这时我便鼓足勇气,迫不及待地请求道:“噢,我们回去吧,先生!夜里在这种地方怪害怕的,我想回去了。”
那人站起身子朝茫茫的夜色里指了一下,手中的灯笼熠熠闪光,“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既严肃又亲切地说,“既要开创世界,就必须勇往超前。从姑娘那儿你已经得到奖赏和赞扬,因此你离她越 远,情况就会越好,越可观。我要把舵交给你,你愿意上哪儿,都悉听尊便!”
我默默地站起身来,穿过船身朝舵位走去;然而,当我在舵旁坐定并接过灯笼把它搁置一边后,船上只剩我一人了,那个汉子悄然消失了,我不禁毛骨悚然,但是我并不感到惊慌,这是我意料到的。我觉得,这天好像是我出外游历的最好的日子,布里吉特,我那老父以及故乡只不过是一场逝去的梦,我仿佛已经是航行复航行了。
我把脸探出船外,朝水面躬下身去。我举起灯笼一看,黑魆魆、平展展的水面上,一张带有两只灰色眼睛的瘦削而又严峻的脸正对着我,这是一张年迈、饱经世故的脸,再定睛一看,这脸原来就是我。既然无退路可走,那么就让我沿着这条神秘的河流,穿过黑夜一直往前驶去吧。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我”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在闯世界学本事的征途上,既有偶遇年轻姑娘布里吉特的令人难忘的甜美,也有灰眼汉子关于世事苍凉前途艰险的警示,但这一切 都将构成年轻人生命的丰富内涵。 |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巧妙的设置悬念,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整篇小说的整体象征意味浓厚,它的象征意蕴体现在具有隐喻意味的意象之上。 |
C.小说以“笛”为线索,围绕“笛声”展开故事情节,既表现了年轻人的父亲对孩子幸福人生的美好祝愿,也凝聚着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与关爱。 |
D.小说的消极意味非常明显,年轻人的旅程一下子从白天走到了夜晚,父亲的美好祝愿未能实现,年轻可爱的姑娘只能在回忆之中,人生很快就从无忧无虑的少年走向了沉沉的暮年。 |
E.《笛梦》是一篇充满诗情和寓意的浪漫主义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旅途象征漫漫人生路,告诉读者直面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冷峻的现实,生命才能在不断的追寻中丰富与成熟。 父亲送儿子“笛”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笛梦”为题?(6 分)
“我”听汉子的歌声时,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分析。(6 分)
有人说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这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与《笛梦》的结尾很相似,都富有哲学意味,试从人生的多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思想史应该欣然憬悟:墨子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墨子率领一班手足胼胝的苦行者,起而向雍容尔雅的儒家叫板,从而输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学术的总体结构、品性和秩 序。墨子之前天下学术未裂,墨子之后滔滔学界始争。也就是说,墨子给思想学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存 在方式。思想学术界自此不再寂寞,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波涛激荡,创新迭出,好 受关注。韩非为此特著《显学》篇,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 也”。韩非并非平静地描述学术史,其本旨在于挑战显学,而自创显学,然而却在挑战中把墨子学说 的位置凸显出来了。
探讨战国学术的繁荣,应该看到,其中重要的原因缘于诸子依恃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展开风貌互异的原始创新,以空间兑换成创新的新维度。在这种新维度中,儒、墨前后相继,却代表着两种独特的学术类型。用墨子的话来说,儒属于“士君子显学”,墨属于“草根显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士君子”一语见于《墨子》书 41 次,其中 14 次泛指高雅的知识界,27 次专指其论敌儒家,均见于它论述自己核心理论的篇章。如《墨子·尚贤下》说:“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在此,“士君子”指称儒者。虽然辩论很激烈,但称谓尚存几分客气,而且这种术语多出现在《尚贤》、《非攻》、《尚同》等的下篇,总数超过上、中篇的总和,是否说明这些下篇为居于鲁地的墨者所为,对其曾有师友交往的儒者尚留几分情面?
既然墨者向士君子儒者叫板,那么他们又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份呢?墨子南游于楚的时候,已有著述和众徒。据《贵义》篇记载,墨子在回答楚大夫质疑“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要了解墨子及墨学的身份,此语在全部《墨子》中第一要紧,不可轻易放过。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他是以“草根显学”与儒家的“士君子显学”分庭抗礼的。他不否认“贱人”身份,在士、工、商四民中“上比之农,下比之药”,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大概属于百工之类。但是,他在见识上竟能攀上“天下之贱人”伊尹,已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因而他的身份是出入于士与百工之间。这种穿透社会阶层的天下视野,使其学术具有“良医善药”的治国功能了。士君子而有学岂足为奇,草根而有学,这就是墨子奇人奇学之所在了。
(节选自杨义《墨子还原·士君子显学与草根显学》)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墨子的出现,改写了战国思想学术的品性、秩序等,并为其提供了新的存在方式;从此,各个学派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 |
B.特著《显学》篇,韩非子的本意就是想在凸显孔子、墨子等的学术地位后,以此来表达自己挑战他们的勇气与魄力,顺便开创自己的显学。 |
C.各个学派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资源,展开风采各异的创新,将不同的地域空间兑换为创新的新维度,使战国学术进入繁荣期。 |
D.用“士君子”称呼儒者,是曾经居于鲁地的墨者之所为,这说明他们对曾有过师友交情的儒者仍存有尊敬之意,于是在称呼上就留了情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墨子在回答楚大夫的质疑时,不否认自己“贱人”的身份,认为自己“上比之农,下比之药”,也能让“天子食之以顺其疾”。 |
B.《贵义》篇记载了墨子对他自己的身份的认定,当他和他的众徒向儒家叫板、并分庭抗礼时,是以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自居的。 |
C.墨子的身份,可能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但他却能够以“天下之贱人”伊尹自喻,说明他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 |
D.墨子把自己的身份界定在士与百工之间,这就让他具备了穿透社会各个阶层的天下视野,也让他的学术具有了治国的功能。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墨家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它以草根之学,为战国学术界输入了一股强劲的驱动力,让其创新迭出。 |
B.代表着两种独特学术类型的儒与墨为战国学术的繁荣努力展开着原始创新,而墨子认为墨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 |
C.墨家学派之所以敢向“士君子显学”的儒家学派挑战,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知识就像“天下之贱人”伊尹一样渊博。 |
D.《贵义》中记载的内容显示,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这在全部《墨子》中是了解墨子及墨学身份的第一要紧的资料。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山野行走
天黑下来,四周死一般寂静。我仍在山野里行走,山影嶙峋交错,仿若剑戟铿锵,再现古代某个严酷战阵。我想起了那些厮杀、血腥和悲凉的牺牲,心里划过惊惧和悲悯。此时,星星依序出现,很快布满天宇。视野渐渐亮开,山影变得敦厚温和,细细山路在月光里蜿蜒,如持续流淌的乳汁。我感到了无情宇宙在无意识里呈现的几分仁慈。为了一个小小的夜行者,宇宙竟然动用了它的全部照明设备:北斗星、织女星、天狼星、天蝎座、天琴座、室女座……此时全部为我满负荷工作,那凶猛天狼,也在为我殷勤地发电照明,头顶的每一颗星星,全部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神速,向我空投光芒和柔情。
此时,我行走在群山的皱褶里,我也行走在浩荡的天意里。
嚓、嚓、嚓,连续三颗流星划过头顶靠南的天空,山巅似有被灼痛的云絮,凌乱飘起。山村的狗们,大声狂吠,对天空发出持续质疑和询问。由于天文学知识过于匮乏,它们的发问比起它们的祖先,显然毫无长进,仍止于纪元前的幼稚和天真。尽管,流星们在天上制造了不小的动静,挑逗了无知的狗们的猜测和询问,却丝毫未打断避暑山庄里富豪们的赌局,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熟谙经济学的精明赌徒们,陶醉于他们的天文数字,却不需要也不屑于别的什么天文学,不需要也不屑于向天空注目和发问,除非星辰坠落,为他们降落下大量黄金和巨额利润。
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竟有了几分尊敬:在这个被商业和经济学主宰的大地上,在这个市侩当道、失去天真的夜晚,对尘世和天上的动静,发出好奇的追问。
隔着一个山涧,走在山路上的我,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几乎与我并排而行。我看见一辆辆呼啸的车,一组组飞旋的轮胎,我看见疾驰的现代,载着时光和欲望,弃我而去,弃我而去。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我索性掉头,折进一个山湾,四周是无边密林,林间一泓碧水,这时,我才忽然发现:现代已载着现代远去,我留下来,留在古代的密林,留在古老的深山。
抬起头,我看见了山间的月亮,被林涛和山风梳洗得眉情目秀的月亮,他不慌不忙地漫游在李白的苍穹,行走在苏东坡的意境里,仔细抚摸着山上的苔鲜和留下始祖鸟爪痕的玄武岩——那上面保留着两亿年前时光的表情。
这时候,我恍然大悟“白驹过隙”这个词的深意。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现代载着现代快速远去,最终能留下来的——
注定还是大地、青山、始祖鸟的玄武岩和礼拜的明月。
已是后半夜了,明月西斜,天河渐落,山影隐约。早起的鸟开始集体朗读,山野有鸡鸣声起。路边,几户农家的灯陆续亮起,我在一旁的院子里停下,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说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他与老伴种地,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还养着一头奶牛。他一边挤奶一边说,山里不缺草,牛吃得好,奶多。提前把奶挤了,等会儿把奶卖给奶贩子,他们又卖给城里的奶厂。他说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挣一点,补贴家用,也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我蹲下来,看他挤奶,奶牛温顺地站着,它不计较那哗哗流进奶桶的是什么,它似乎陶醉于释放的快感,或者,它知道那是什么,但它不愿说出口,不愿计较,它只觉得放养它的人有恩于它,青草和溪流有恩于它,那流出去的都不是它的,是天的,是地的,是人的,而属于它的身体,还原封不动在它这里,这让它已很满足。星光照在奶牛身上,照在老人身上,被星光雕塑的老人和奶牛,宛如黎明的神灵。奶桶已经快盛满了,而牛奶还在注入,星光也在注入,满当当的桶里,荡漾着星光和牛奶。我再一次从老人脊背和奶牛的脊背向天穹望去,我看见,那渐渐沉落而暗淡的银河,似乎已向宇宙献出了足够多的乳汁……
(李汉荣作品,有删改)结合文章,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a.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
b.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它们,狂奔的铁们、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来写奶牛?
文中多处写到月亮、月光,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文主题多重,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任选两方面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