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
| B.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 C.设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
| D.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普通百姓和工场女工甚至9岁儿童从圣经中懂得的真理要比不读圣经的教皇多得多。”这反映出他主张( )
| A.反对信仰基督教 | B.教皇应该享有权威 |
| C.《圣经》代表着理性 |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
毛泽东在谈及某项条约的签订时说:“我们打胜了国内的反动派。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项条约( )
| A.使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
| B.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
| C.增进了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 |
| D.开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提出“对于国内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诚接纳,……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表明国民党抗日的决心 |
| B.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 C.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
| D.国共两党的抗日路线一致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以下说法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有( )
①推动了群体性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使得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③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④促使先进中国人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有学者提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对三次商业革命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商业革命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②汉口镇在第二次商业革命中因繁荣著称
③第三次商业革命导致商业和贸易的中心出现转移
④三次商业革命都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