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77年,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时写道,“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知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陈虬也曾指出,“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1884年,郑观应游历南洋时也在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等,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杆格,难臻富强。”
——李建新等《中国近代的议会与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建忠等人发表上述言论的国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并分析其影响。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而采取变通办法选择其堂弟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在世宗登基后,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世宗以孝宗之侄的身份君临天下,宣告了孝宗帝系的彻底断裂。由此,一方面,世宗完全可以不因父死子继而对孝宗诸帝的因循败政再三回护,使世宗君臣对孝宗统治的理智反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宗以特有的自信赢得了大礼之争,清除了自恃“拥立”之功的杨廷和集团,疏远了慈寿皇太后,拥有了政治主动权,具有了极大的自信和革新的勇气。
材料二英宗即位诏书所列宣德弊政为40条,景泰帝所列正统33条(即景泰帝列举了明英宗的3 3条弊政。下述均为列举前代弊政条数),英宗所列景泰34条,宪宗所列天顺43条,孝宗所列成化44条,武宗所列弘治44条,世宗所列正德80条,穆宗所列嘉靖29条,神宗所列隆庆43条,光宗、熹宗所列万历73条。由此可以看出嘉靖改革的效果。
——以上材料据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嘉靖改革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靖统治时期的状况,并据此简评嘉靖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农村图2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英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三权分立”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改体”。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五权”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而由人民来行使“政权”,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权”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五权”。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