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1年的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
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ATP分子水解可以生成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和两个磷酸分子 |
B.在叶绿体中,ATP的运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到叶绿体基质 |
C.洋葱表皮细胞能形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
D.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
现有甲、乙两种化学本质不同的酶:逆转录酶和淀粉酶,因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某同学为区分这两种酶,用蛋白酶X对二者进行处理,并定时测定酶活性的变化,其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对于甲酶和乙酶的分析错误的是()
A.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
B.乙酶被降解,导致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下降 |
C.甲酶是逆转录酶 |
D.甲酶能够抗X酶降解,所以活性保持不变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以下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淀粉酶易于取材,且唾液淀粉酶和市售淀粉酶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
B.实验中要先将加入的酶液达到自变量的条件后,再滴入淀粉溶液 |
C.实验中将淀粉溶液和酶液混合后,再分别置于相应自变量下反应 |
D.温度过高或过低反应都不能进行,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使酶失活 |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环境的改变无关 |
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
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
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
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