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冻融分选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 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 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地表比较平坦 | B.岩石颗粒均匀 |
| C.有充足的水分 | D.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 |
b为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a为晨昏线,c为经线,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
| C.石家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 |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回答11~13题:
湿润系数可能指 ( )
| A.降水量 |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
| C.蒸发量 |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
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导致其自然植被的覆盖也有很大差异。图中A地、B地和C地的植被特征,反映了 ( )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 |
如图是我国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我国的女性比重小于男性,性别比小于1,而且比例严重失调 |
| B.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人口政策还是要大力推进乡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
| C.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立即就要进入老龄化社会 |
| D.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努力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解决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
下表为北半球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和降雨量各月分布状况。下图为根据表中某地30年来观测结果所绘制的风频玫瑰图。读表和图,回答8~9题:
|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年均温 |
|
| 年降雨量 |
||||||||||||||
| 甲 |
气温(℃) |
-10 |
-30 |
-22 |
-10 |
7 |
1O |
15 |
16 |
-5 |
-18 |
-34 |
-42 |
-13.6 |
| 降雨量(mm) |
6 |
5 |
45 |
1O |
21 |
24 |
26 |
20 |
15 |
10 |
9 |
3 |
194 |
|
| 乙 |
气温(℃) |
13.9 |
16.7 |
23.9 |
30 |
33.3 |
36.7 |
35 |
33.3 |
31.7 |
26.1 |
20 |
15 |
26.3 |
| 降雨量(mm) |
7.6 |
7.6 |
7.6 |
5.1 |
2.5 |
5.1 |
2.5 |
27.9 |
7.6 |
0 |
2.5 |
2.5 |
78.5 |
|
| 丙 |
气温(℃) |
6.5 |
7.3 |
9.5 |
12.7 |
16.1 |
20.5 |
24.3 |
21.6 |
18.8 |
14.4 |
10.5 |
6.9 |
14.1 |
| 降雨量(mm) |
62 |
52 |
48 |
42 |
40 |
35 |
36 |
45 |
64 |
70 |
67 |
62 |
623 |
|
| 丁 |
气温(℃) |
22.4 |
22.8 |
23.6 |
25.5 |
24.4 |
23.9 |
23.9 |
25.5 |
23.3 |
22.8 |
22.4 |
22.8 |
23.6 |
| 降雨量(mm) |
6.5 |
5.5 |
10.2 |
53.2 |
188 |
320 |
306 |
295 |
320 |
266 |
35 |
18 |
1823.4 |
如图最可能为表中的哪一个地区 (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结合上题以及表中气候数据,推测图中最强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 A.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 |
| B.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时北移偏转形成 |
| C.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 |
| D.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