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问题(共3题,共10分)
【选段一】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选段二】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暇甚: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其中:_______________
③屠起:_______________   ④扁鹊望桓侯而走:_______________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从【文段一】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狼有怎样的特点?从段中哪些描写句可以看出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年画

①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作为中国画中独特的一种类型,年画是老百姓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刻用来营造节日气氛的一种绘画。它除了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是表达朴实生活理想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

②年画起源于门神画。我国百姓礼敬门神之风,在春秋以前就已经形成。秦汉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门神形象,即神荼、郁垒。唐宋以来,门神画逐步衍化成了木版年画,其表现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关羽、赵云、秦琼、尉迟恭等武将和钟馗、天师等神仙开始在年画中出现。明中叶以后,全国出现了很多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成为年画的南北中心产地。清末,上海、天津等地兴起了月份牌年画,广受民众喜爱。

③按照题材的不同,年画大致可以分为门神年画、生活年画、戏曲年画等几大类。

④一是门神年画。现在广为流传的门神形象是初唐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他们成为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因梦到龙王索命,夜夜受到惊扰,于是命秦琼、尉迟恭守卫在寝宫门口。日子久了,两位将军体力不支。太宗便命人画了他俩的画像,贴于门上。后世便以此镇邪,沿袭至今。

⑤二是生活年画。生活年画中最有特点和最受欢迎的是以娃娃为内容的年画。年画中的娃娃都是聪慧、可爱、眉清目秀的样子,他们手里常拿着荷花、金鱼、宝灯、水瓶等物件,带有美好的寓意。娃娃年画表达了老百姓对美满家庭、幸福生活的憧憬。

⑥三是戏曲年画。戏曲年画是随着戏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年画。它将年画与京剧、黄梅戏、越剧等戏曲完美地结合起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画中有戏、百看不厌。

⑦年画的主要流派有两种,一是苏州桃花坞年画。它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二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它产生于明代,与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⑧年画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希望。虽然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断改变,但寄托在其中的美好祈盼和心愿一直都在,这是年画的精神,也是年画的情怀。

(原文有改动)

(1)选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年画的?

(2)选文第②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中“最早”能否改成“较早”?为什么?

(4)选文第③~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5)人们张贴年画来营造节日气氛,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春节还有哪些活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渴慕的眼神。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的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寬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在工作室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A_____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妈妈B_____地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往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嘴,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⑥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偶尔几只鸟儿飞过。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抒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心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⑦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⑧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多年来,母亲最惦念的一直是我这个女儿。在外读书时,每次拿起电话,里面都是她的询问叮咛;后来独立在社会闯荡,难免遇到磕磕绊絆,她总能给我慰藉;结婚后,不谙柴米之道的我仍要她操心。父亲去世后,母亲大病一场,衰老了许多。近两年母亲似乎很少笑了,对我也愈加依赖。而四十多岁的我,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半嗔半怒地数落了我一句:“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原文有改动)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消逝 偶尔

(2)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我”拒绝母亲送来的伞→②  →母亲原谅了“我”

(3)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在选文第④段A、B两处分别填上两个字的词语,表现人物的动作或神态。

②第⑨段中“半嗔半怒地数落了我一句: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一句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5)选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谈出两点即可)

(6)在选文中,“伞”不仅是遮蔽雨雪的工具,还承载着美好的情感。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有其他事物也曾给你带来过类似的体验,请写下来,不超过45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远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法他物,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占卜的符号,用来表达特定意义。到了神农氏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管理事务。随着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虚饰作伪的事情经常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领悟到可根据纹理而分辨出鸟兽的不同,因而开始创造文字。当然,汉字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有可能是仓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金石书画”与中国古典诗词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金石,指古代镌刻着文字纪事的钟鼎碑碣等金属和石制器物,汉字在其中不仅起到记事作用,也记录了文化、审美演变的过程。而书法艺术的造型基础就是汉字的点线搭配、字形变化,起于点画用笔,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神态气韵。金文的古朴大方、小篆的形象直观、隶书的整齐优美、草书的龙飞凤舞……汉字的特点使书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价值。

【材料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很多种文字,世界上的文字种类就更多了。不同的文字是不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从世界文字的发展来看,目前可知最早的文字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古汉字。几千年过去了,今天,埃及人和西亚人已看不懂他们祖先曾使用过的文字了,只有汉字,不但表音达意,而且还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岁月,至今仍被使用着。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被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原文有改动)

(1)选出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伏羲氏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之后,就创造了占卜的符号,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B.汉字在“金石书画”艺术中起到记事作用,记录了文化、审美演变的过程。

C.汉字演化到今天,先后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草书四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D.从世界文字的发展来看,目前可知最早的文字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古汉字。

(2)选出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从伏羲氏创造占卜的符号,到神农氏结绳记事,再到黄帝时仓颉开始创造文字,汉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汉字形式多样,有的古朴大方,有的形象直观,有的整齐优美,有的龙飞凤舞……这些特点使书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价值,也使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

C.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至今仍被使用着,而其他的古老文字已经消失了。

D.从汉字的创造到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一发展变化过程显示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①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②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交界点,渐成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镇势渐盛。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父亲帮忙写春联。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父亲就进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节”,天天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義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父亲给大家写春联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③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④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的活动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爸爸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却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⑤记得我上初中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味道,“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体现了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具千秋。

  ⑥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此联行草字美,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存记至今。

  ⑦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书写春联,直到我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⑧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⑨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朗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⑩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铸句合四而一,浑然集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⑪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于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长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⑫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用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1)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

(3)文中引用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4)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5)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

孔令建

①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②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妤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乐曲,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③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家凤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④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其子何文绮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弟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族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潘潘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⑤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⑥家风凝减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