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后面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填空。
(1)《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一句中“以”是“因为”的意思,《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一句中“以”是“把”的意思。选文中“以其境过清”一句中“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乐”是“快乐”的意思,《醉翁亭记》“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加点的“乐”是“以……为乐”的意思。选文中“心乐之”一句中“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往来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下面是有关小石潭水描写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对小石潭水进行了描写。听觉上,“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小石潭流水的清脆悦耳;视觉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正面描写潭水之清,游鱼及其影子则是从侧面描写潭水之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原文有删节)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⑥傅:涂。

(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2)本文写郑君医治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答。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我非子,固不知子也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

C.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而山不加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寒暑易书,始一反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

D.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 · ·   

· 发行吟泽畔   

③所欲有甚 · 生者    

· 自投泪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 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 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淋湿,浇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有 · 一木者

馈:   

②木小不 ·

堪:   

③为 · 生炭满炉

余:   

· 尽湿之

乃: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 ·

(详尽)

B.连月不 ·

(天气放晴)

C.则有去 · 怀乡

(国家)

D.至若春和 ·

(日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 · 大观也

行道 · 人弗受

B. · 则北通巫峡

康肃忿 ·

C.感极 · 悲者矣

狼亦黠矣, · 顷刻两毙

D. · 必曰

· 真无马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C.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D.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