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4G通信
就在3G通信技术正处于酝酿之中时,更高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因此在人们期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优质服务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也在实验室悄然进行当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4G通信呢?
有人说4G通信的概念来自其他无线服务的技术,从无线应用协定、全球袖珍型无线服务到3G;有人说4G通信是一个超越2010年以外的研究主题,4G通信是系统中的系统,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无线技术;但不管人们对4G通信怎样进行定义,有一点人们能够肯定的是4G通信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可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它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此外,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还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另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3G通信费用低。
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演进,其开发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据3G市场分三个阶段走的发展计划,3G的多媒体服务在10年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3G服务的普及率更超过60%,那么这时就需要有更新一代的系统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利用4G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先进服务,人们还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4G终端才能实现,而不少通信营运商正是看到了未来通信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已经开始把眼光瞄准到生产4G通信终端产品上,例如生产具有高速分组通信功能的小型终端,生产对应配备摄像机的可视电话以及电影电视的影像发送服务的终端,或者是生产与计算机相匹配的卡式数据通信专用终端。有了这些通信终端后,手机用户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漫游了,随时随地的享受高质量的通信了。下列选项中有关4G通信的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
A.4G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 |
B.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从而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
C.4G手机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提供条件。 |
D.4G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 |
下列选项中有关4G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技术仍然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又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 |
B.4G一种不需要电缆即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 |
C.有了4G技术,就能让手机用户们随心所欲地漫游,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通信。 |
D.4G通信技术的开发目标是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 |
关于4G的前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的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
B.4G的投资成本会比3G更低。 |
C.4G的通信费用会比现在更低。 |
D.当3G服务的普及率超过60%时就是4G服务进入市场的时候。 |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在北大荒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直至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 “长城”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白桦林的这厢,铺陈着草,风吹浪来,飘荡起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它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直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问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3段画线部分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太空安家
世纪末的狂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新现象,至少在19世纪末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在1880年期间,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定,他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能够认识的一切东西。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约翰·特罗布里奇四处奔走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以物理学为专业,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发现了。几年以后,芝加哥大学的艾伯特·米切尔森于1894年宣称,“未来物理学的精确度可望达到小数点后第6位。”
这真是太狂妄自大了。就在次年——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月以后,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发现了具有自然放射性的铀。自然界似乎突然之间面目一新了,到20世纪尚未过半的时候,“原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对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来说,本世纪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一位名叫杰勒德·K.奥尼尔的物理学家在1976年春天来到该校讲学之后,贝内特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贝内特已经在《时代》杂志上读过有关奥尼尔的介绍,知道他计划在太空建造许多长20英里、宽4英里、每个能容纳1000万人口的城市——巨大的人造住区。
贝内特想当一名宇航员,但他的视力极差,无法参加军事飞行训练。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似乎绝望了,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悲,因为不管怎么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整个太空计划已经开展起来了。
“60年代中期使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认为当时空间计划的进展慢得令人吃惊,”他说,“到60年代未只有4个人登上了月球。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谈到在70年代建造一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月球基地,还有一两次微不足道的火星探险——对我来说这些简 直算不得什么,既不够多,也不够快。”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奥尼尔设想的殖民都市不是“空间站”,而是一个个的小型世界。它们是缩小了的地球,唯一的不同是,那里的人们不像在地球上那样生活在一块巨大岩石的外层,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定居点的内部。这些人造地球中将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拥有任何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造重力、住房开发、学校、医院、公园、湖泊、溪流、农场、摩天大厦、船只、桥梁,等等。当然,那里也会有整座的山脉。人们似乎可以把整个曼哈顿岛和阿迪朗达克的一部分卷进一个密封的圆筒里,让它平稳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轨道上飞行。
吉姆·贝内特知道,太空定居点不是一种新设想。他读过许多科幻小说,对此并不陌生。在这些小说中,漂流的城市是经常出现的情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前一次狂妄自大的热潮中,就有人提出过太空城市的笼统概念。例如,契奥尔科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可作为人类未来定居点的巨大空间宫殿。后来,J.D.伯纳尔在1920年出版的《世界、肉体和魔鬼》一书中进一步设想,把这些空间定居点变成火箭和巨大的空间方舟,以便飞往其他星球。 20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这些设想只能被当作“天上掉馅饼般的梦想”而束之高阁。相比之下,奥尼尔的建议是在世界技术水平发展到能把他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提出来的。关键是有适用的技术,奥尼尔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确凿数据强调这一点,说明了如何建造太空城市以及何时何地和为什么建造的问题。他的设想是前入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幻想中都从未有过的。
贝内特坐在教室里,聆听物理学家奥尼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空间轨道乌托邦里在政治、美学和个人方面的诱惑力。没有人否认空间定居点的可能性,问题是它们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值得这样做。至少奥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太空定居点将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这种说法会使人踌躇不前。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人造地球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吗?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却讲得通。因为没人能够否认,地球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这个星球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洪涝、虫灾、瘟疫等等。但在人造定居点中则没有这些烦恼。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就排除了这些灾害,人们不会再受自然界的摆布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因为整个大空定居点都将处于全面的控制、计划和调节之中。工业污染将一去不复返:居住区内不允许存在污染大气的东西,冒烟的工厂、烟雾、汽车废气都将不存在。它就像人间天堂——或者说是近似人间天堂。
1、本文主要讲的是在太空安家的科学幻想,但在文中却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的一些成长故事,这些内容是赘余吗?请说明理由。
2、文中末尾一段划线语句“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的含义是什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在太空安家”这处科学幻想一旦实现,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压力
①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压力都是少不了的,可能我们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比如家庭开支的负担、孩子的学习、人际关系等等。压力一大,人就容易产生焦虑、心慌、烦躁、发脾气等强烈情绪,久而久之便容易患病了,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我们该如何来调整自己呢?
②保罗·罗切教授带领的美国压力研究所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了。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孤立性越来越大,压力缓冲越来越少,所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多。”
③压力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全世界几乎一大半的人都受压力所困,他们感觉焦虑不安,压力加大,过于紧张,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里,几乎有90%的人都存在和压力有关的问题。压力使人们生病,许多疾病都是由压力引起,或者是因为压力而加重病情的。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它的危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当我们感觉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④压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当我们感受压力的时候,肾上腺会向血管释放肾上腺素,于是我们的脉搏、血压和心跳都会升高和加快。荷尔蒙肾上腺素会止住大脑的疼痛感,同时增加我们的反应力,我们的眼球会放大,视觉更敏锐,整个身体都处于警戒状态,红血球被激活,血管扩张,我们会吸入更多氧气,使肌肉和大脑有更多可用的供氧。
⑤我们的肝脏也会制造葡萄糖作为额外的肌肉营养,所有不那么重要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统都会暂时停止以节省能量。压力反应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适应能力。这种压力机制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在石器时代猎人们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除了战斗还是战斗。
⑥保罗·罗切:“对原始人来说,压力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身体威胁,与其他族群交战,要面对凶猛的攻击者、食物不足、无法忍受极冷或者极热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压力的本质更多的是和每天都可能遇到几次的事情相关。战斗的反应已经不适应了,因为我们有情感应对机制以解除这种压力。”
⑦同样的压力可能在过去会帮助人们摆脱生活危机,而现在却是天天都会发生的事,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工作中。现在我们知道每个人感受和处理压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此外每种压力因素也都有它不同的化学迹象。男人和女人对困境的处理方式就不一样,女人感到有压力的次数更多,她们会亲自处理许多问题,她们会更敏锐地感受环境,也会为别人的烦恼而烦恼。男人通常是集中注意某一个问题,但是他们对与之相关的压力感觉更加敏锐。即使是儿童也会感觉到压力,有时候他们一生都有可能受小时候的压力的影响。但是压力也可以克服,克服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当事人处理的方式。一个人的社会环境越稳定,他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感觉安全、和朋友交往并开玩笑,这些都会使我们远离压力,如果这还不够,可以求助专业人士。
⑧我们可以了解怎样长期缓解压力,有各种针对身体和精神的疗法。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角色扮演,可以减轻一些紧张情绪,压力人群应当学会在今后做好正确对待压力的准备。把事情通通甩开,也是一些人减压的方式,但是要适量。“如果没有压力,生活也就不能称之为生活了。”保罗·罗切教授说。
(选自《教科文行动·趣味科普》)
1.请概括回答本文对“压力”做了那些说明。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如果没有压力,生活也就不能称之为生活了”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3.请简要叙述你(或你熟悉的人)曾经有过的压力与缓解压力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在海洋中完成进化
卢海生
1、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人类最初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了。但是,要基本弄清人类究竟怎样一步步从猿进化,实在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2、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是大约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间的腊玛古猿(人猿)。后来的考古研究进一步揭示,在腊玛古猿之后的,是从森林搬到了草原上生活的“南方古猿”,他们可能是人类真正的祖先(猿人),大约生活在距今40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据推断,南方古猿的脑容量已达到400毫升,并且已经能够双足直立行走了。此后,南方古猿渐渐从地球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能人”,他们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后,最终形成了我们现代的人类。
3、科学家们把一点点发现的属于各种时期的证据,一环一环地逐渐连接起来。如果每个时期的证据都足够确凿,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就比较清晰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考古学没有找到任何一块属于800万~4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以证明这一时期古猿进化的程度。这就是说,从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近400万年,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空白”。许多科学家把这称为“人类进化过程的‘缺环”。
4、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猿”的假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思维”:为什么恰恰是在这个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没有留下任何化石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祖先并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
5、哈代认为,大约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地球海平面由于某种原因而升高,非洲东部和北部有大片陆地被海水吞没。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猿没有逃上陆地,而是被迫“下海”生活。他们当时对海洋的适应能力很强,渐渐地进化成为“海猿”。这个经历,对人类后来进化的过程并非可有可无的插曲。海水的浮力使海猿脑容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它们在海洋中学会的双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陆地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进化过程中的重大突破直接奠定了基础。这也还是为什么人类在某些方面与猴子、猩猩等灵长类“亲戚”截然不同,倒与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极为相似的原因。比如,地球上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全身都覆盖着浓密的体毛,就连人类的近亲猿类也是如此,但唯独人类却与海生哺乳动物一样,皮肤裸露,除了头发几乎没有浓密的体毛,这是不是很奇怪呢?科学家们在对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在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一般陆生哺乳动物若在体内缺盐时,就会食欲下降;它们对盐分的渴求影响甚至抑制了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生理需求。而一旦满足了对盐分的需求,它们就再也不会对多余的食盐感兴趣了。这表明,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对自身的盐分需要量,有着极其精细的调节本领。但是,人类就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对每天摄人的食盐是过多还是不足,没有精确的感觉;人类体内缺盐不会产生渴求,而摄入超量时也不能自我控制。这一点也与生活在海洋中、体内盐分充足的水生动物相似。
6还有一些专家指出,当人类潜入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现象:肌肉紧缩,全身动脉血管的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迟缓了。同时,含有大量氧气的新鲜血液不再供给皮肤组织、骨骼以及其他器官,而是全部输送到维持生命最重要的部分——大脑和心脏,使那里的细胞能够在几十分钟的时间中不会因缺氧而死亡。这种“潜水反应”的现象,也是海洋生物所特有本领。
7、海猿要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就不能一直生活在海中,它们必须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登陆。持“海猿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大约又过了几百万年,海水渐渐退去了,于是一部分被迫到海中生活的海猿,又回到祖先曾生活过的陆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海猿就成为我们人类的真正祖先。而另一部分海猿则继续生活在海中,迄今不为陆地人类熟悉。
8、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虽然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拥有一些海洋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特性,但这并不能表明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猿就是人类唯一的直系祖先。也许,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猿与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猿共同的后代,所以同时拥有陆生动物与海生动物的特性。
(选自《百科知识》)
1、“要基本弄清人类究竟怎样一步步从猿进化,实在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其“困难”是什么?
2、“从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近400万年,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空白’”,其“尴尬的‘空白’”应如何理解?
3、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猿”的假说,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给你又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愚公凿天路
俞刚
2003年交通部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的要求时,安康市乡镇通油路率仅为35.5%,行政村通公路率仅为46%……最近两年,安康全市农村新增公路7000公里,180万农民走上了水泥路……交通部相关领导惊叹:“在目前仍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51万贫困人口的山区城市,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悬崖峭壁之上,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械,只有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成百上千的山民们硬是用双手挑战着大山……
这不是传奇,而是发生在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的真实故事。从2006年11月至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当代“愚公”们向一座座大山发起挑战,并且凿出了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千米高山的“天路”。
有村民一辈子没进过县城
“金竹山高与天齐,路险好比爬天梯。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几辈辈人受穷苦,眼望着路通得幸福……”这首古老的民歌源自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寄托着竹山人渴望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真实感情。
据了解,竹山村全村1600多人,住在海拔千米以上、平均坡度达60度的金竹山深处。由于世代被大山阻隔,这个沉寂的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
从竹山村去最近的毛坝镇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在2008年之前,只有两条“路”通往镇上:一条是翻山路,行程6个小时;另一条是穿山路,尺余宽的路全部从悬崖峭壁上经过,行人必须身贴崖壁,常年生活在山里的村民们也不愿冒险行走,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去过紫阳县城。
交通不便给竹山村带来很多问题。据介绍,该村现共有光棍38人,最老的年龄已达71岁。村民们说,是一座座挡在村子面前的大山,让他们祖祖辈辈受穷。据介绍,竹山村村民有的还住着茅草房,点着油灯。
两次修路失败留下的痛
据了解,近年来竹山村有过两次修路的历史,但先后都失败了,并且搭上了几个村民的性命。“为修路,我们讨论过不下10次。”毛坝镇党委书记鲍务林说。
修路失败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全年收入只有300元的村民交350元的集资修路款难;但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个,在悬崖峭壁上主要靠人工开山,安全问题是镇领导最担心的事,“万一路修不通,顶上乌纱事小,再搭上人命事就大了!”
然而,眼看着山间小路不能适应竹山村发展需要,交通不便日益拉大小山村与山外的差距,鲍务林等镇领导班子成员考虑再三,为了打通这条竹山村民通往幸福之路,他们铁下心准备一搏。“村子太落后、太贫困了,修通竹山村这条公路是全村1600多村民的迫切愿望。”据村支书侯在德讲,为了抓住机遇修通村级公路,改变竹山村面貌,村民们也决定不再等了,自己动手修路。
七旬老人卖棺材筹修路款
2006年11月底,修路的事终于定了下来,竹山这个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从村里到修路工地,村民们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天一亮就开始劳作,在悬崖峭壁的山路上,到处是村民们修路的身影。
由于竹山公路几乎全部从山崖上经过,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大型机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靠人工一锤锤砸、用钢钎一钎钎撬,脚下的路在一寸寸地向前延伸……“我最不忍心的就是下去收钱,收不起这个钱。”侯在德坦承,为修路再大的苦都能吃,可就是筹钱太难了。“要在全市最穷的村筹集修路款比登天还难。”“我把棺材卖了就是为了修通出村路,为后人造福,死了随便找个地一埋就行了。”为了支持修路,村里年近七旬的王方菊老人将棺材卖了700元钱,亲手送到村干部手中。
“竹山精神”只是一个缩影
据统计,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元旦,人工开挖土石36万立方米。“下一步工作就是把通村路硬化、铺上水泥面,依托公路发展产业。”走在已经铺好的水泥路面上,鲍务林和侯在德充满无限憧憬。
尽管硬化工作仍在继续,水泥路面还没有铺完,但2008年通车一年来,竹山村已经有70余户村民在路边建起了新房,并且有3户人家购买了汽车,在修路的同时搞起了运输。“竹山公路是紫阳县工程量最大、施工条件最苦的一条进村路。而竹山村乡亲们愚公移山的修路精神只是紫阳县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紫阳县委书记罗雪剑说,两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村级公路300余公里,今年更是确定了再修369公里村级路的建设目标。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农村优势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流通,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紫阳公路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安康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最大亮点。
(选自《华商报》2009年3月20日,标题为编者所加)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千年险道一朝通,请分点概括促使天路开通的因素。
3、“竹山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