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中心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以及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结合起来,使一大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在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安徽在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是如何打好“文化牌”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每届三中全会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了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
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材料二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历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正确性。
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豫南某市以“立足鄂豫皖,背靠大中原,面向大武汉”的创新思路,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借鉴吸收“武汉模式”,加快“南引北联西延东拓”式的区域化融合,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等捷径,提升文化发展改革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规模效益,增强了该市文化产业整体综合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配合,充分尊重市场客观规律,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
2013年8月20日以来,在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边民”董如彬、“全媒体记者”格祺伟等先后被查处。这些网络名人,一边高举“为民维权”、“监督报道”的旗帜,一边却通过捏造事实、制造热点事件敛财。这次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整肃了网络环境,有利于网络环境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网络制造传播谣言起到了一定的威慑警示作用。公安机关希望网民能够经得起“网络推手”和“网络大谣”的忽悠,让谣言止于真相。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实现“谣言止于真相”,以促进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地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某市根据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医疗、教育、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城乡二元差距,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平等权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使房屋宅基地、承包地经营权等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产业聚集区,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社发展,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就近就业,要加快推进城镇化,重点推进20个示范中心镇和35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居住环境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
结合材料分析,某市的城镇化建设是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