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对《红楼梦》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黛玉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令人想到一个高洁多情而又孤独绝望的闺中少女形象。宝玉听了,不觉为之痴倒。 |
B.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双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刘姥姥因为喝多了酒,吃了油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宝玉的卧房,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气臭气熏了一屋。幸亏袭人发现,及时收拾妥当,才没被宝玉知道。 |
C.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挨打,被抬回怡红院。宝玉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可从此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 |
D.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 |
凤姐答应来宁府协助办理丧事,心中早就清楚宁府管理不善的病症,因此来到宁府便因人治事,因事治人,对症下药。众家人奴仆无不小心谨慎,认真办事,对凤姐也无不怨声载道。
E.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娟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这段文字选了第九十七回,说的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命紫鹃找出旧日题诗的绢子,撕扯不动,就撂在火盆上烧了。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宝玉等人的踪影。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积雪还没融尽,然而轻风已经没了冬日的凌厉,田野间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
B.我们的工作是有些问题,别的且不说,小林的新闻稿就写得没劲,每篇几乎都是些穿靴戴帽的空话。 |
C.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
D.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
下列各项中,对下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 |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
下列各项是对下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
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A.“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
B.“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
C.“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
D.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
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改行“彻税”,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 |
B.“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孔子认为如果你觉得不守丧已经可以心安理得了,那么也可以一年为底线。) |
C.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曾子看来,孔子的道可有“忠恕”二字来概括,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的具体化) |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均”都是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