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注】,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呈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 该洽:博通,广博。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重:器重 |
B.即除奉朝请除:授官 |
C.孝信还以状言状:告状 |
D.勘无其名,方得免祸勘:核对 |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 )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②侍从左右,颇被顾眄
③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④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⑤之推亦被唤入 ⑥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有赖行台郎中王则说情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2)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缘:沿着 |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
C.不如行义之隆隆:高尚 | D.美行可以加人加:超过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B.①君其图之②吾其还也 |
C.①吾是以先之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D.①赵亡则君之次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1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 |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译文:
(2)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译文:
(3)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穷:贫穷
B世有令德令:美好
C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垂:流传
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置放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富贵而归故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C侥幸得志于一时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D勒之金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2、下面全是表现魏国公“可谓社稷之臣”的一组是()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②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③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④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⑤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3、作者欧阳修在文章的最后说:“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魏国公的“志”
14、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
(1)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2)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8.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教训
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全,完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有过人之节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孰能讥之乎
C.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以乱易整,不武
D.油然而不怪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下列各项中的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③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④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⑤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⑥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12.(1)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文: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译文:
③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
(2)请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断句。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巢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辱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性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
②城人赵而璧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4)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4)(5) B.(2)(4)(6)
C.(1)(3)(5) D.(3)(4)(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房玄龄传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禹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薛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旧唐书·房玄龄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罄:用尽
B.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主祖谮:说坏话
C.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摄:代理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夙:傍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论者称为良相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房玄龄得到太宗信任和重视的一组是( )
①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②此人深积机宜,足堪委任 ③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④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⑤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 ⑥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的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房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表现了房玄龄至孝的一面。
B.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为太宗储备人才。
C.太宗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表现了太宗对房玄龄的另眼相看,有偏爱之意。
D.房玄龄有一年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墓地,表现了朝廷对房玄龄的器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2)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3)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