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经》 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激光具有双重“性格”:经实验,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能量粒子。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亲一样。
  激光由粒子组成,它像一切波现象那样拥有频率和波长(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激光是受激发射出的电磁波,它们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激发它们的光波相一致。这种现象就提供了获得更大能量光束的可能性。
  但激光并不是自然界惟一的、可以夸耀自己有双重性格的东西。原子,也就是物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格。如果延伸我们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而深入到原子世界,那么规律就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就让位给了量子力学。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沃尔夫冈·凯特勒领导的实验小组证实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印度同事波色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只有一个波长和一个频率。这一群原子就成了超级原子。
  这个被称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超级原子是通过磁场诱捕一些钠原子而得到的,并使钠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温度(绝对零度为-273.15℃)。形成这种超低温状态之后,通过磁场干扰,使一些原子逃走,剩下冷凝的原子获得完全“同步”的原子的状态,它们的波峰完全一致,并一个一个地列队进行发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原子激光”。这是一个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可用一个比较把它简明化:即普通物质(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和这种原子激光之间的区别,如同灯光的光(完全无秩序和能量很小的光)和传统激光装置发射的光(正是由于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极强)之间的区别。原子激光目前还没有在工业上应用,但研究人员预计,原子激光首先应用于测量重力变化和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摘自《科学世界》2000年第5期)
对文中划线处原子的“双重‘性格’”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粒子。
B.或被看作丈夫或被看作父亲。
C.有频率又有波长。
D.既属于物理学又属于量子力学。

下列不属于沃尔夫冈·凯特勒实验小组的实验内容的一项是( )。

A.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
B.通过磁场诱捕原子和干扰原子。
C.使纳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低温度。
D.让原子激光应用于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的强度极大。
B.爱因斯坦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原子激光”研制成功的依据。
C.原子激光和普通物质的区别在于原子激光已经成为有秩序的粒子。
D.原子激光将用于更尖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最适合作这篇短文的题目的一项是( )。

A.具有双重性格的激光 B.具有双重性格的原子
C.激光和原子 D.超冷的原子激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疫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着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杀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迷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的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
“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
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由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对“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B.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C.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内镜技术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内镜技术解决了外科手术的入路问题,从而改变了外科实质。
C.内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了微创外科由于器械影响而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D.内镜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解决微创外科研究中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的方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微创外科”是在腔镜、小切口、小路径、内镜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才是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B.由于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发展很快,因此,它们比外科医生的手术更为准确。
C.“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全面发展,并成为外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D.微创外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即是针对广义的微创外科而言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1世纪是信息时代,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将代替传统的外科操作。
B.生物智能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那就是21世纪外科医生应该怎么办?
C.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的运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学将由微创发展到无创,外科医生可能由手工操作手术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以至远距离操纵手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读印度洋大地震  新华社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如此之强、灾难波及面如此之广、并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就这些问题,各国地震专家分别做出解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张晓东介绍说,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将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的过程比喻为在海底划动着一支巨大的桨。“一个巨大的水柱在移动,我们说的是数十亿吨水(的一个大水柱)。这是一种异常巨大的扰动。”布思说,“这一水柱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移动,并很快从震中传递到斯里兰卡,造成那里惨重的人员伤亡。”
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解释此次大海啸的原因时说:“此类发生在浅海的大地震能使整个海底因此摇摆震动……就像你在搅动浴缸中的水,地震引起的波涌能波及整个大洋。”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此次灾难造成的绝大多数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对此,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目前,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使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致使“这次海啸袭击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台采访时说,这场地震“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颤动之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
对于张晓东的观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印度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
B.这次地震导致海浪陡然升高达十几米,并以快达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C.这次地震导致印度板块边缘的破裂带扩大,当海水填充这个破裂带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
D.这次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长时间蓄积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的结果。

关于印度洋海啸形成原因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则认为这种浅海地震造成了海底的整个震动,引起了波涌波及了整个大洋而造成了海啸。
B.英国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认为地震使海底形成了巨大的水柱,象一只巨大的奖,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造成大量伤亡。
C.中国张晓东研究员认为是海水倒流入地震断层的空洞内而产生了巨大的海水波动迅速传至浅海,导致海浪陡然升高并迅速传播,形成海啸。
D.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则认为这场地震颤动很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因而引起了海潮的突然涨高形成海啸。

下列关于印度洋大地震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次地震发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
B.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C.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
D.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地震预警机制,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各国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和海啸的关系紧密,发生地震后就有发生海啸的危险。
B.按照韦弗利•帕森的说法,这次印度洋海啸之所以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由于人们缺少防护意识而导致的。
C.经过这次海啸,加强海啸知识教育和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来讲变得十分必要。
D.中国的张晓东研究员推测的海啸形成原理要比另外几个科学家的推测更科学更严密一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不都是香的
蓝荫鼎
一个假日午后,我带着一家大小上阳明山赏花。天气分外晴朗,赏花的人比山上的花还要多。人影在花丛中窜动,有照相的、有吃东西的、有谈天说地的,信步走着,看在眼里真也有趣。
  小孙儿在前头蹦着跳着开道,太阳照着满山的樱花、杜鹃,人生的确美好。“爷爷,为什么那个花不香?”不知何时,小孙儿扯住我的衣袖,不停地摇动,他的另一只小手指着一丝红艳的杜鹃。
  我愣了一下。“那个花?哦!这是好看的,不用香。”“花都应该香嘛!”他不服气地不满意的噘起了小嘴。
  回家之后,孙儿的话缭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花都应该是香的嘛!究竟这有没有道理?我不是也常想“男人都该是彬彬君子,女人都该是贤妻良母”吗?我又对不对呢?坐下来,环视满庭花草,静静地想:花和草长了一院子,可是,杜鹃、山茶、桂花、含笑、太阳花、向日葵、兰花……没有一样是跟别的花草相同的,它们都各有特色。看见梅花便可以嗅到早春的气息;看见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桂花和红叶便可捎来秋意;苍松和腊梅象征了冬寒。
  如果我们顺着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满意足;可是,若要在夏天赏梅,春天看红叶,谅必大失所望。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各具特色,这个人适合统领三军,那个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赋,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斗室生辉,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灿烂辉煌。就像在春梅开时踏雪寻梅,“采得好花瓶中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善用人者,不但能认清别人的特点,更能予以机会发扬光大。这种知人的智慧,也就是古人称颂的知己。所以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都是叹知音的难得。伯乐求千里驹,是相得益彰。
  一般人不仅不能知人善任,常站在自我的领域里要求别人。要是孩子的功课不好,就以家长的身份指责教师不行,要求到好学校并找好老师;如果太太三餐下厨口味不合,我要求她照顾我的舌头加油添醋;若是在某些事情上和朋友之间有了歧见,我总是使尽心机,不惜威胁利诱要求别人跟着我走……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要求一个工人做精湛的音乐演奏或请一个牧童作学术讲演,就像要杜鹃展示幽兰的气质和芬芳或含羞草表现松柏的劲拔一样不可能。
既然作者在文中认为 “花不都是香的”,那么我们对各种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如何理解“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异曲同工”在文中的意思?
联系全文来看,“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孙儿……美好”,这里由眼前之景引发对于人生的感受,节奏明快,语言简洁。
B.本文多次写花,对花的欣赏,为花而起争执,由花而引发思考,思路清晰而连贯。
C.文章开头以天气来烘托人物情绪,非常自然。
D.“看见梅花……冬寒”用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突出花草的千姿百态,万千气象。

E.最后一段使用比喻的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