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 择 源 于 泾 渭 之 流 按 辔 于 邪 正 之 路 亦 可 以 驭 文 采 矣 夫 铅 黛 所 以 饰 容 而 盼 倩 生 于 淑 姿 文 采 所 以 饰 言 而 辩 丽 本 于 情 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文心雕龙》是      (朝代)       (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2分)
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
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诘,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行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
【注】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    翦:除掉
B.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籍:户籍
C.官吏恐激变,不敢诘诘:责问
D.可属大任属:委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乌古孙泽“为官仁爱”的一组是(  )
①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  ②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
③又衣食其流离之民④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⑤泽悉追毁所授⑥民输租计米五百石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古孙泽在军事上有谋略。元军攻打潮州时,他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潮州城外做外应的每个营垒,这样潮州城就会不攻自破。
B.乌古孙泽为官非常重视教化。任职兴化路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
C.乌古孙泽为官敢于惩治贪暴。面对郡里一些品质恶劣、喜欢做不义事情的青年人,他严厉处置,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人。
D.乌古孙泽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他经常说,为官者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一件布袍他穿了数年,家人衣着也朴素无华。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竟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竟:竟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做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言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时,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破陇右。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太祖谓俭曰:“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
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建德四年,诏曰:"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子隆。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曩(nǎng):先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平,以俭谋元:开始
B.以古今,无惭曩哲方:比较
C.州归附举:发动
D.是我之,非泉璨之罪愆:过失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的一组是
①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②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③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
④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
⑤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
⑥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俭年少时就品行端正,行为庄严谨慎,平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更从不与人胡乱结交。孝昌年间,他被从家中起用担任员外散骑侍郎。
B.百姓状告长孙俭的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他立即召集部属并且宣布罪不在泉璨,而源于自己的失职,并且肉坦自罚,来警戒众人。
C.长孙俭曾和众位大臣侍坐于太祖皇帝,太祖对长孙俭的进退举止十分满意,但是认为他的名字不好,所以赐他名为“俭”,来彰显他的高雅情操。
D.长孙俭后来因病回京,不久病逝。在他的遗书中请求皇帝同意自己葬于太祖皇帝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第归还给朝廷。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⑵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②奸:同“干”。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 廉洁纯贞

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心 术(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灭,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眨眼
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殆:懈怠
C.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尝:曾经
D.故一忍可以百勇支:抵御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⑴夫惟义可以怒士⑵云无心以出岫
B.⑴怒不尽则有余勇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⑴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⑴知理而后可以举兵⑵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
C.作者认为“无所顾”,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所谓“有所恃”,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B.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C.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D.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⑵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