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
A.西班牙人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夺巨额财富 |
B.西班牙人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指出:3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B.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
C.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
D.使人们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运动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但是到从30年代开始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发生重大变化,由“革命有理”转变到“镇压有理”,完全否定太平天国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反映了二者有着共同的阶级立场 |
B.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反映了其对它性质认识逐步深入 |
C.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主要源于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兴起 |
D.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否定态度是出于抗日战争的需要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乎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们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陈旭麓先生所说的“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史上()
A.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 B.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
C.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 D.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战 |
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表明徐光启主张()
A.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 B.传播西方的基督教 |
C.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 D.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