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 )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化全球化的浪潮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 D.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
关于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的记述各异,说明了文献记录( )
A.不能揭示出真相 | B.能还原历史真相 |
C.最接近历史真相 | D.会受立场的影响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唐诗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