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 | 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
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C.“八亿人口八个戏” |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
留学时间 |
留学初衷 |
第一次 |
晚晴的留学热潮 |
① |
第二次 |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② |
第三次 |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
科技救国 |
第四次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③ |
第五次 |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
创业立业 |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该材料表明
A.慈禧太后已对李鸿章产生了怀疑 |
B.李鸿章承认自己是“康党”成员 |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改革 |
D.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变革有相似之处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