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童年钟声
①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在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地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去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地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
⑥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分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联系全文来看,本文以“童年钟声”为题有何作用?4分
第③段描述了哪些童年生活趣事?请简要概括。4分
第③段打括号的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何表达效果?4分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⑥段打括号的句子的理解。4分
有同学认为第②段与题目关联不大,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千面安徒生
①他是说真话的孩子,他是喜欢梦游的少年;他是忧郁和天真的化身,他是孤僻和热情的结合体。他是安徒生。
②从鞋匠和洗衣妇的儿子,到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生,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的童话故事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荷马史诗,超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仅次于《圣经》。
③安徒生的一生,更像一本无法读懂的大书。我们通常只熟悉童话作家安徒生,却不知道还有歌剧演员安徒生,旅行家安徒生。他曾经怀揣十三个银毫子,渡海来到哥本哈根,然后选择了一面无比陡峭的山崖,他决心纵身一跃,逆风飞翔。
④他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在那个遥远的国度诠释最耀眼的金黄。他又像午后微醺的阳光,他的灿烂,只给懂的人欣赏。他的童话,写给最天真的孩子看,也写给最成熟的大人看。里面溢满了绮丽的幻想,流泻出馥郁的浪漫。有时我甚至能感觉薄薄的纸张背后,他迎风而立,带着明媚的忧伤。
⑤虽然他得不到幸运女神的套靴,可是他的心,始终怀着对美好、对人性最原始的向往。我相信,能写出人鱼公主在第一缕晨曦中化为泡沫的凄美故事的人,他本身也会像泡沫一般透明而纯净。他讽刺无知的贵族,同情贫苦的穷人。他的文字,散发出热咖啡一样的温度,能够温暖每个人的指尖与心头。
⑥读安徒生,我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只丑丑的小鸭子,它坚持着梦想,最终蜕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圣诞夜看到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升入天堂。读安徒生,我知道了原来大海可以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小意达的花儿会在深夜里跳起欢快的舞蹈;豌豆公主静静地睡在胡桃壳里,盖着玫瑰花瓣的被子……
⑦20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世的炎凉都已淬化为湿润的玉石,我们应该用一种更为平和的视角来回望:铸剑为犁的勇气,化鸩为蜜的能量,这就是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一起不朽。
⑧我看过安徒生晚年的一帧照片:年老的他临窗而坐,注视着窗外,光线围拢在他柔和的面部线条上,年轻时峻峭、锋利的面部轮廓变得柔和。
⑨暴风骤雨中,人鱼公主在平静的海底唱歌。风平浪静后,一个人静坐在窗前,与空气融合,他是男人,是老人,也是孩子。
⑩他就是千面安徒生。(选自《作文与考试》伊明/文有删改)
这篇文章从两方面介绍了安徒生。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安徒生把哪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第⑧段中加点的“峻峭”换为“俊俏”好不好,为什么?
谈谈你对题目“千面安徒生”的理解。
仿照第⑥段划线句子,结合安徒生的作品,再补写一句话。
我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只丑丑的小鸭子,它坚持着梦想,最终蜕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圣诞夜看到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升入天堂;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和我们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④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轻松地读。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作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⑤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选自《周国平文集》)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在第④中说“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请联系上文具体说说怎样才能走进经典。
文章第③节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第④中又说阅读经典 “当做最好的消遣”,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60字左右)
【备选故事】①绳上舞蹈 (《格列佛游记》) ②三借芭蕉扇 (《西游记》)

阅读下面有关扬州双博馆的介绍,完成题目。
扬州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迷人的人工湖西测,与扬州国际展览中心隔湖相望。馆内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尤以两汉、明清文物著称。现馆藏文物3万余件。有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其中霁蓝釉白龙梅瓶是元代文物,价值连城。每到周末,双博馆内游人如织。
星期天,你想和同学去双博馆参观,妈妈要你在家复习功课,你怎么和妈妈说?(3分
如果以“双博馆内游人如织”做下联,请你用扬州某景点名称开头对一个上联。
上联:下联:双博馆内游人如织
一个好的博物馆就是一部好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16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其小说《格列佛游记》中就曾数次提到中国,你知道小说提到了中国的哪些方面吗?请至少写两点。
上面划线句子使用了那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葛昕旭的《天桥上的歌声》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1山里的孩子,没啥爱好,就喜欢唱歌。一年的支教时间,在孩子们的歌声中,一晃就过了。想着朝夕相处了一年的孩子们,几天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我支教的学校,是一所山村小学,建在一座大山的脚下。学校的对面,远远近近地散落着几个村子。一座石砌的小桥,将学校和村子连为了一体。
3这天是我离校的日子。早晨,天还没有完全亮,我正收拾东西时,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全班的三十多个学生,顶着晨风,排着队,静静地站在门外。孩子们脸上挂着泪痕,谁也没有说话,都怯生生地望着我。班长小慧红着脸,站在最前面。
4我愣了一会儿,走上前,摸着小慧的肩膀,问,你们有啥事吗?你们咋了?
5这时,小慧抬起头,擦了擦眼睛,忽然就笑了,说,老师,我们知道您要走了,我们想请您去看看天桥。
6小慧说完,孩子们全都抬起头说,老师,我们请您去看天桥。
7我傻了一下,天桥?啥天桥?
8小慧伸手往外一指,说,就是那座石桥。
9我一听,摸了摸小慧的头,看着孩子们,笑呵呵地说,那不是天天都看着嘛,有啥好看的?
10小慧垂下头,怯生生地说,我们想再为您唱首歌。这时,孩子们又望着我说,老师,我们想再为您唱首歌。
11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我的心里忽然有了一种特别难受的感觉,眼眶一湿,咬了咬嘴唇,说,好,走,我们去看天桥,老师也想再听听你们的歌。
12我刚说完,孩子们马上就紧紧地围在我身边,拉着我就往桥上走。
13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桥上。
14孩子们看见天桥,一扫刚才的阴郁,全都叽叽喳喳地跑开了。
15走上天桥,我一下愣住了。桥面上,孩子们用带着露水的鲜花铺了几个大字:老师,我们永远爱您!我怔在那里,眼泪又慢慢地开始往外涌
16这时,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问,老师,您知道这桥为什么叫天桥吗?
17我摇摇头,擦了下湿润的眼眶,朝男孩笑了笑。
18男孩说,这桥是村里的顺天爷爷带领我们修的,所以我们叫天桥。还有,我爸说,这是通往山外的金桥,是能使村子富起来的致富桥,所以叫天桥。老师,我爸还说了,您就是我们山里孩子的天桥。
19男孩一说完,孩子们又都围了上来,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天桥。
20我的心被重重地震了一下,忙俯下身子,抱着男孩,望着孩子们,心里说不清是一种啥滋味,只是泪水立马就在脸上婆娑了起来。
21小慧走到我面前,指着桥面上的字说,老师,这是我们全班同学送给您的礼物,希望老师喜欢。老师,我们再给您唱首歌。说完,小慧不等我同意就开始唱了起来。刚唱了第一句,孩子们就跟着唱了起来:春天的花开了∕老师,我们想您∕您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田∕夏天的蝉叫了∕老师,我们想您∕您的教诲似凉爽的风轻拂我耳际∕老师,我们想您……
22歌声在桥上回荡,在山里回荡。桥下的河水,带着孩子们的歌声,欢快地向山外流去。我忙走进孩子们中间,拉着他们的手,一起唱了起来。
23唱了一首又一首,后来,孩子们唱完了,唱累了,全都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忙背过身子,走下桥头,偷偷掏出手机,拨通了爱人的电话,刚说了几句,爱人就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你的意思,啥天桥不天桥的,你想留就留下吧!你放心,我和女儿会照顾好自己的。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你那病不能太累了。说完,爱人就挂了电话。
24听着电话里的嘟嘟声,想起爱人和孩子,我的眼泪慢慢地又淌满了脸庞
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我”支教结束,准备离开学校回家 → 班长小慧带着全班学生给“我”送别,请“我”去看天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具体语境,分析文中划横线处两次感动而流泪的原因。
⑴我怔在那里,眼泪又慢慢地开始往外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的眼泪慢慢地又淌满了脸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以“天桥上的歌声”为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鲁迅《藤野先生》)
本文中“我”最后决定留下来,而链接材料中的“我”最后还是离开了恩师藤野先生。请分析他们各自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叶倾城的《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得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列举了几则格言,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技法,任选一句从反面立论,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万事开头难。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大器晚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