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后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填空。
(1)《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的”,《出师表》“悉以咨之”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他们”的意思,文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中“之”的意思是: 。
(2)《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一句中的“道”是“道德、道义”的意思,文中“得道者多助”中 “道”的意思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 ① 和 ② 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 ③,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 ④ 。全文紧紧围绕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2 分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凡:总共。.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智术浅短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
C.受任于败军之际先主器之 |
D.奉命于危难之间欲信大义于天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针对甲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 (12 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4)长跪而谢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会:适逢,恰巧遇到 |
B.等死,死国可乎等:等待 |
C.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 |
D.陈胜王王:称王 |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 B.二世杀之 | C.楚人怜之 | D.固以怪之矣 |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文言文阅读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①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②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③百口。公殁④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①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②缣 :细绢③仅:将近 ④殁:死⑤令:善,美好.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主:主要) | B.嫁娶丧葬,皆有赡给(给:供给) |
C.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轻:轻视 ) | D.岁衣缣一匹(岁:每年) |
.翻译(共6分,每小题3分)
(1)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本文体现了范文正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发扬这一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
C.诲女知之乎:教诲。 |
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B.仁以为己任/以丛草为林 |
C.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D.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恕乎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选入本文的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
B.孔子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
C.“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的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
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