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陈 默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的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医生。白天他行医,晚上观察星星。他发现了5颗彗星,并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论。奥伯斯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离得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太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但实际上,空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而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这些理论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人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年,所以夜空是黑的。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的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⑥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哪几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第⑧段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天文学家对夜晚黑暗的双保险解释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分)
五星级父亲
李慧慧
①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是轮船售票处。
②冬季的某一天,我加班到凌晨两点。走出单位大门的时候,我发现售票处外面的花坛边有一个人蜷缩着身子。起初,我以为是父亲来接我了:我家离单位较远,父亲担心我一个姑娘家晚上回家不安全,又怕我总是麻烦同事,于是遇到加夜班,父亲便早早地开着那辆破旧的拖拉机来接我。一同加班的同事开玩笑:“你的‘父亲牌宝马车’来接你了。”同事善意的玩笑我没什么不适,可父亲却怕开拖拉机来接我会让我在单位不好意思,于是,他偷偷地把拖拉机停在离单位稍远的地方,到了便打电话通知我。
③花坛边的这个人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走过来急急地问道:“姑娘,售票处的门开了吗?”说话的不是父亲,是一位乘客。“你要买票吗?离开门还有四个多钟头呢!”我询问他并告知他开船的时间,建议他先回家去。候船室早晨六点以前是关门的,我经常看到买票的人提前几分钟来排队,但这么早的还是第一次遇见。看着眼前这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我猜想:他是昨天晚上就待在这里的还是半夜从家里出来的?
④也许感觉到了冷,那人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说:“我家不在这里。”听他的口音分明是本地人,或许家在外岛,没有回去的船了,所以才一直待在花坛边吧。我劝他先去附近的小旅馆住一晚,好好睡一觉,六点多的时候再来,我安慰他说:“不是周末,票不会太紧张的。”
⑤此时,他的手机响了,我听不到手机那头的话语,只听到我眼前的这个人断断续续地说着:“对,没船了……哪能呢……住在宾馆呢……真的,条件挺好的,真像五星级呢……是住了,真的真的……听听……我刚跟一位女服务员说话呢……”放下电话,他憨憨地对我一笑:“呵呵,让你见笑了,是我的女儿,刚上大学,送完她回来错过了末班船。”我笑笑,看他的穿着,住一晚宾馆应该还是消费得起吧,但不知什原因,他却选择在寒冷冬夜的屋外坐等。此时,我的手机也响了,父亲通知我他已经在附近等我了,我便匆匆地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
⑥回家的路上,我跟父亲谈起了这个人。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多数父亲都有这样的经历。”我转过头望着父亲,忽然想起多年前,我考取了外地一所高校,父亲陪我到学校报到的事情。那天,办完手续,父亲看我都整理好了,便想坐末班车回去。我见劝不住父亲,便想陪父亲到车站去。父亲拒绝说,陪他到校门口就行了。我依了父亲,只陪他到校门口,看着他坐上公交车。回到寝室,过了半个小时,室友丽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给我的,我非常诧异。那时我们家挺穷的,我读书的钱一半是借的,所以还没有手机,全校也只有家境富裕的个别同学有BP机、手机什么的。父亲说已经在汽车站了,买到票了,晚上就能坐车回去了,叫我别担心。
⑦想到那年的事情,我忽然问父亲:“当年您是不是也像那个人一样待在汽车站一夜啊?”父亲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确,父亲从未向我提及此事。
⑧和父亲回到家,我从母亲嘴里求证了事情的真相:当年,父亲错过了最后一班长途车,但他怕我担心,就打了我同学的手机,说已经买好票了。其实因为没买到票,他连候车室也进不去,售票处关门后,想住小旅馆,又舍不得花钱,他就在售票处的台阶上坐了整整十个钟头。回到家后还对母亲撒谎说:“在一家旅馆住了一晚,虽然是小旅馆,看起来像五星级,服务态度相当好的。”
⑨若不是回到家后的父亲感冒严重母亲起了疑心,父亲才说了实话,否则,父亲是永远不会说出那天的实情。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2年第09期,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星级”父亲一方面指的是文中两位舍不得花钱住旅馆、露宿在外又怕家人担心而谎称自己住在五星级旅馆的父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伟大父爱的赞美。
B.“我”的父亲是一个关爱女儿、体贴家人、老实敦厚、维护女儿面子、生活节俭的人。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花坛边那位错过末班船的父亲。
D.文章第②自然段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描写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文章第⑨自然段“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一句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两位父亲为什么要对女儿撒谎?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4分)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
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教师是一只“青蛙”
①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文了。不同的是今天是许多教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将会怎样呢?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有的同桌互说, 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有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到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的想的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 “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经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井里安全啊!
⑥读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是同学不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大意。
张雨同学认为青蛙还会跳回井中的理由是什么?
想象张雨同学课堂的发言被老师打断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文章结尾老师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青蛙?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家园落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作者笔下的落日极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只限四字短语)
例:大海落日——不尽人意
戈壁落日——云海落日——
平原落日——
文章题为“家园落日”,但却先写家园之外的各种落日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联系全文品读语句:“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我”为什么“很焦急”?
“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爱”为何“无法描述”?
文章以议论抒情结尾,面对“家园落日”,作者发出“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的感慨。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