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用A与a分别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病为 染色体(填“常”或“X”), 遗传病(填“显性”或“隐性”)。
(2)1号的基因型是 、5号的基因型 。
(3)7号和8号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
二倍体观赏植物蓝铃花的花色(紫色、蓝色、白色)由三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E、e,F、f)控制,下图为基因控制物质合成的途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有A基因存在时花色为白色,则基因A对基因E的表达有作用。
(2)选取纯合的白花与紫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2中白花、蓝花、紫花植株的比例为4:3:9,请推断图中有色物质Ⅱ代表(填“蓝色”或“紫色”)物质,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将F2中的紫花植株自交,F3中蓝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3)基因型为AAeeff的植株和纯合的蓝花植株杂交,F2植株的表现型与比例为。
(4)已知体细胞中f基因数多于F基因时,F基因不能表达。下图是基因型为aaEeFf的两种突变体类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①图中甲所示的变异类型是,基因型为aaEeFff的突变体花色为。
②现有纯合的紫花和蓝花植株,欲通过一代杂交确定aaEeFff植株属于图中的哪一种突变体类型,请完善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纯合蓝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蓝:紫=3:1,则其为突变体;
Ⅱ.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
太湖是我国大型浅水湖泊,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相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t·km-2·a-1)
(1)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太湖中有些浮游动物既可以作为又可以作为。
(2)太湖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种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物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还有一种通过生物间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植物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仅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这说明食物链在太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起更重要作用。
(3)统计芦苇等挺水植物的总能量时,可在采样点选取样方后,将其中的植物连根拔出后进行称重,再计算得出总能量。
(4)当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呼吸散失的比值逐渐(填“大于”、“等于”、“小于”)1时,表明生态系统逐渐演变到成熟阶段,而太湖远未达到此阶段。
(5)小型鱼虾的能量只有1.2%传递给食鱼性鱼类,分析小型鱼虾中的能量除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呼吸散失和流向有机碎屑外,其流向还包括人类的活动。如果这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容易导致太湖中的鱼类以低龄群体为主,物种多样性较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人体细胞膜上分布有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
(1)G在细胞中的合成,经过加工后,分布到细胞膜上。
(2)由上图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的方式运输进入上述两种细胞。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胰岛B细胞。两种转运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作为储存起来。同时,血糖浓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增多。
(3)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肌肉和脂肪细胞表达。人体不同的组织细胞膜上分布的G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种差异既保障了不同的体细胞独立调控葡萄糖的,又维持了同一时刻机体的浓度的稳定。
(4)肿瘤细胞代谢率高,与正常细胞相比,其细胞膜上G1的含量。临床医学上可用G1含量作为预后指标。
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问题:研究人员为探究CO2浓度上升及紫外线(UV)辐射强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工模拟一定量的UV辐射和CO2浓度处理番茄幼苗,直至果实成熟,测定了番茄株高及光合作用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l)番茄叶肉细胞中产生和利用CO2的部位分别是、。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外线(UV)辐射可能降低了叶绿素含量而影响了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分布于(具体部位),具有的作用。
(3)据表分析,C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加快了暗反应的速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含量增加,使光反应速率也加快。D组光合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CO2浓度倍增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UV辐射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由表可知,CO2浓度倍增可促进番茄幼苗生长。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CO2参与了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启动有关。要检验此假设,还需要测定A、C组植株中的含量。若检测结果是____,则支持假设。
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
是,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
-淀粉酶和
-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
-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