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③④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
李约瑟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社会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
B.研究人类,只有从研究人本身开始 |
C.古代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
D.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的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 B.李辛 | C.王平 | D.赵洋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