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
|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
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
|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
|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
|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
|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太平天国运动 | D.甲午中日战争 |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中横线上最应出现的是
| A.汉赋 | B.唐诗 |
| C.宋词 | D.戏曲 |
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
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