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西方现代化在二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修补和修正,“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其中的“修正”开始于 ( )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B.马歇尔计划实施 |
| C.欧洲共同体成立 | D.欧洲联盟建立 |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提高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提高了65%。”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 B.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
|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 | D.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 B.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 D.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 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的主要后果是()
| A.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 D.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
|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
|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
|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