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
C.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
A.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B.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
C.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
D.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
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
B.监察机构贪桩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仁政爱民 | B.无为而治 |
C.人文主义 | D.与时俱进 |
据《邓小平年谱》记载:“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
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 B.决定拨乱反正 |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D.南方谈话和召开十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