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1525—1582年)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其在内政方面,他上疏请行,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 在他的奏书中有如下两条:
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其二,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上述做法改变了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相结合,并依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
——摘编自《张居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作用及对今天廉政建设的启示。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
——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及“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于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一)钞票发行权收归……。(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三)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
——摘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二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世界当代史》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简述其主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准则,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材料二】一个国家的振兴和强大必须依靠其制度创新,特别是像英国这种规模的国家要想争当世界第一,就必须始终掌握领先的法宝,必须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制度创新能力由此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西周史实,评论【材料一】孔子的观点。
(2)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指出其表现和实现途径。
(3)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是如何来实践【材料三】潘恩思想的。
(4)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这两个时期的两条“路”各指什么?从实施的结果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法治有哪些先决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和世界航运能力(千吨)
时间 (年) |
世界 |
英国 |
||
帆船 |
轮船 |
帆船 |
轮船 |
|
1820 |
5800 |
20 |
2436 |
3 |
1850 |
11400 |
800 |
3397 |
168 |
1900 |
6500 |
22400 |
2096 |
7208 |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从1783年到1870年这一时期,许多英国人的勃勃雄心是非常明确的。英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英国人要离开英伦三道寻求商业机会,并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材料三这是否是因为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英国现在能大规模地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抵挡,因而印度首先被拿来开刀是活该倒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被政治动乱弄得四分五裂的印度已病入膏肓,完全无力抵御任何外来威胁。
材料四此刻英国政府的权力遵从上帝的旨意,成为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护和平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有助于数百万人中传播上帝的赐福与文明。
——材料二、三、四均摘录于(英)P.J.马歇尔《剑桥大英帝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航运业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三、四中关于英国在全球扩张的因素。结合材料一以及相关知识,指出哪一个因素才是英国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述19世纪英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一整套不成文的习惯,被认为是罗马遗产的一部分,只适用于罗马市民。……社会地位低下平民鼓吹把习惯法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综合的成文规则来解决存在的疑问。这就是后来人民大会通过的《十二铜表法》。……这种法(万民法)被认为是一切文明社会法律的一部分。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于公民和外邦人。
——摘自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摘自张企秦译《查士丁尼法学阶梯》(查士丁尼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材料三罗马法中,诉讼的基本分类之一是对物之诉(讼)和对人之诉(讼),……早期英国法学家了解并熟悉这种对诉讼上的划分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财产。大致说来,土地和附于其上的权益是为不动产,其它则可归于动产一类。……这种由诉讼种类的区分进到物本身的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时日,而其起点为罗马法上的概念是没有疑义的。
——摘自梁治平《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材料二举出的“抗辩”理由是什么?从这一内容中可以推论出罗马法具有哪些价值?
(3)依据材料三,由罗马法发展到英国普通法发生的变化是什么?综合材料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罗马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