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疏乞留鲤,不。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左赞善旋:不久
B.先朝典制稽:考察
C.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D.赓疏乞留鲤,不报:报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   )
①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            ②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  
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            ④至鲤,一切格之  
⑤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  ⑥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B.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D.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2)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翻译:

阅读下面一则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X3=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国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者皆匡君之事,愿效愚忠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范睢曰:“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以为睢以国事告齐也阴:秘密
B.范睢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君之事匡:辅助
D.王若用,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霸:霸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效愚忠未知王之心也弃甲曳兵
B.形势不能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C.秦国之大,士卒之勇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苟可以少有补秦而死归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秦王来了,故意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来又只说
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

(2)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3)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养群族之人济:救助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D.独其义高:推崇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少强者不可保
B.承其志,如公存也。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D.贤平仲袜材当萃子矣

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灌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古文观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之有盘谷阳:山南水北称作“阳”
B.濯清泉以自洁:使……洁
C.闻其言而之壮:壮胆
D.盘之土,可以稼:种植庄稼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有乐于身”和“无忧于其心”生活的一组是()

A.武夫前呵,从者塞途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B.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C.供给之人,各执其物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D.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请用“/”给下面语段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苏洵《心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