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种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停止。
C.令属州县数千人食具:准备。
D.疾,草遗奏言革:痊愈。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O分)
(1)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游丹霞记(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横皴,无直理——直理:竖直的纹理
B.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相见:看见它
C.崖张高幂吞覆之——高幂:高高的幕布
D.乃坐石磴而移足焉——石磴:即“石凳”

下列句子中能够体现丹霞山风景“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特点的一组是:()
①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
②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
③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
④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
⑤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
⑥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去丹霞山路上写起,描述水道萦回在群山之中的迷离景况,为写丹霞山的奇险作为铺垫。
B.正式写丹霞时,作者使用细笔,渐渐写入,写山路、关隘、寺庙、群山之景,又通过梦“亦觉重”加以深化,饶有情趣。
C.文章第四段津津有味地写从原路下山时的心情,并总结了景物特点。作为文人,作者以“理旧书”喻下山,又从游山联想到写文章,颇有理趣。
D.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广到读书上,指出名山大川被发现有早有晚,埋没的一定很多;知识无穷尽,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
⑵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
⑶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武平产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彩,性驯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即悲鸣而下敛手就制必寝皮乃安甚者抱皮跳踯而死
(《警心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④,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⑤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⑥。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无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②知退:白行简的字。③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④“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⑤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 ⑥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之巅穷:穷尽
B.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
C.之,其声如钟扣:敲击
D.欲将来好事者知,故书其事备:详尽

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前文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觉,有“如钟”“如磬”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由于白居易的序和他们的诗题为“三游洞”,这个洞便以此为名。后来,欧阳修和黄庭坚曾一起游历三游洞,并且都留下了与三游洞有关的诗文,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等三人称为“后三游”。
D.两段文字都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3)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邻人闻而笑之。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宠。伪范阳王德亦娉季妃焉。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垂既位,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昌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之。”垂不纳。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统,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安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遂自杀。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伪中书令眭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之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配飨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宝从之。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终如元妃之言。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①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国多年内乱。②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元妃为继室,遂有宠殊:特别。
B.垂既位,拜为皇后僭:超越本分。
C.妾未见昌之美克:克制。
D.若燕未终,其在王乎祚:福运。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陛下托之以大业。

A.之二虫又何知。
B.多于周身之帛缕。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B.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C.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杜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D.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妃、季妃聪慧而有志向。姐妹二人立志不嫁凡夫俗子,遭到邻居的嘲笑,最终二人分别嫁给了幕容垂和慕容德,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B.元妃为保守社稷敢于进言。慕容垂册立太子一事,元妃持不同观点,她分析了几位皇子的特点,希望慕容垂能够改立太子,结果遭拒。
C.元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慕容垂引用晋献公与骊戎之女的典故意在警告元妃不要干预立太子的事,元妃很伤心,转而恳求妹妹挽救燕国。
D.元妃死后得以被按礼发丧。慕容宝即位后,元妃被逼自尽,死后幸得伪中书令眭邃以汉代阎皇后的事进言,慕容宝才遵循旧例安排发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2)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 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尝人荐举干:请求
B.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身:自己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尚:盛行
D.初以为泰宁主簿荫:功绩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①民岂乐为盗哉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