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这个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法则,有它的民族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地、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
| B.毛泽东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
| C.毛泽东主张国共两党合作需要以民族主义为基础 |
| D.毛泽东尊崇共产国际,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 |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 A.汉唐 | B.唐宋 | C.宋元 | D.明清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选官是政治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
| B.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
| C.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
| D.明朝内阁是中央级行政机构,但始终无法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