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②④③ | D.①③②④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 |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
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 D.浪漫主义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