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 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A.井冈山道路 | B.进行解放战争 | C.实行人民民主 | D.进行重庆谈判 |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这种看法的错误主要在于
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B.用表面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
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
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 | B.民国三十一年 | C.民国三十二年 | D.民国三十三年 |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 | B.消极抗日 | C.改变反共立场 | D.玩弄两面手法 |